大河网

掠夺、奴役:欧美棉纺业的 历史基石——读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2021-04-02河南日报

  □刘学正

  倘若不是受到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新疆棉花的污蔑,棉花——这种普通且重要的农作物,很难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颇为讽刺的是,细数欧美“跳梁诸君”的棉纺业发展史,其背后才真正充满了贪婪与掠夺、奴役与剥削。美国学者斯文·贝克特在其《棉花帝国》(徐轶杰、杨燕译,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年4月出版)一书中,就通过探究欧美棉纺业发展史,讲述了唯利是图的欧美棉纺贸易是如何促成资本主义出现,如何在被掩盖的原罪上制造出经济繁荣的。

  15世纪末,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美洲开启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土地掠夺”,他们用暴力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准允和保护跨大西洋的贩奴贸易。当时不断攀升的棉价和急速扩张的市场,让这种罪恶愈演愈烈,无数被驱离家园的美洲原住民和被贩卖到美洲种植园的非洲奴隶被迫成为搭建美国“棉花帝国”的砖瓦,而欧洲人则将自己从种植棉花的负担中解脱了出来。踩在被压迫者身上,美国一举成为英国棉纺业最大的原材料提供方,英国经济学家约翰·丹森就不无感慨地说:“美国的奴隶劳动与欧洲繁荣的棉纺业,其联系牢不可破。”

  随着“棉花帝国”的不断膨胀,棉花资本家和殖民地政府官员意识到,“限制棉花生产的不是土地,而是劳动力和消费力”。为此,他们把触角伸向了印度、埃及、巴西等国,让那里的乡村人口变成“不是奴隶,但也不完全自由”的种棉劳工,把当地变成最低端的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洁白的棉花,一度成为英帝国主义的象征:曾风靡世界的印度棉布,在欧美资本机器的碾压下,制作工艺和产业规模出现了严重内卷化,影响力不再,最终让印度从棉布出口国变成了棉布进口国。仅19世纪70年代的一次国际棉价暴跌,就造成近800万印度棉农饿死。在声势浩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中,身披印度土布的圣雄甘地,“总是随身携带一架木制纺纱机,一有空就纺起纱来”,嘎吱嘎吱的声音,宛若死难者的血泪控诉。

  美国“棉花帝国”的扩张,影响全球,让世界各地亿万人口成为被奴役的对象,被贩卖到美洲的非洲奴隶、被强行驱离家园的印第安人、在恶劣环境中日夜操劳的棉纺工人、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苦棉农以及被资本机器摧毁的多国传统棉纺业,这些生动而沉重的记述贯穿《棉花帝国》全书。

  值得一提的是,引领英国工业革命的正是浸满了血泪的棉纺业。基于此,斯文·贝克特在书中指出:“以棉花产业为代表的近代工业形塑了整个世界,也造成了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影响至今。”

  来源:河南日报

编辑:郭同欢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