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故事,我会一直讲下去”
编者按
百年大党恰风华正茂。这风华,展现在每一代共产党人的执着追求中。
历经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浴血奋战,灵宝籍老战士南阳珍老人坚持用革命故事教育下一代;河南大学教授苗春德甘为人梯、自强不息;新县老党员张爱华,把革命的故事讲了57年,她说:“虽然我老了,但信仰永远年轻!”……
信仰的光芒,闪耀在每一位老党员的心中。这光芒吸引着、感染着年轻的后来者,接续奋斗。在建党百年之际,“光荣在党50年”的5位老党员和5位刚刚宣誓入党的新党员,来了一场“1+1”对话,从中体悟党的红色基因是如何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
张爱华在给学生讲革命故事王丽君摄
□河南日报记者 胡巨成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宏冰 河南日报通讯员 王丽君
6月23日,新县庆祝建党100周年暨“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举行。信阳市副市长、新县县委书记吕旅为80岁的郭家河乡湾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义务讲解员张爱华,颁发“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为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张爱华坚持了57年,从青丝到白发,一生无悔。
“虽然我老了,但信仰永远年轻!”面对今年5月刚入党的年轻党员万超“您今年高寿?”的问题,张爱华爽朗地回答。
一老一少在湾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内,开始了一场对话。
“讲讲您的故事吧!”
“我父亲当红军,母亲是游击队员。”张爱华回忆起过往的岁月,点滴铭刻于心。
1947年,年仅6岁的张爱华,被反动派抓住扔到河中,被人救起送到部队医院救治。新中国成立后,父母都不在身边的她被送到学校,党和政府解决了她所有困难。
1961年,张爱华回家乡当了老师,后来又兼任村干部。“是党救了我的命,是党教我做人,是党给了我一切……”张爱华激动地说。
生在新时代的万超今年30岁,大学毕业进入电力部门工作,目前是信阳华祥电力公司新县分公司输电工程部副主任。
“您为啥要一直守在大山里呢?”小万问。
张爱华娓娓道来。湾店村地势险要、山洞众多,革命时期是红军和游击队的主要落脚地,这里的每一捧热土都浸染着先烈的鲜血,每一个山洞都蕴藏着英雄的故事……
1964年春,时任河南省纪委书记、被称为大别山“红旗不倒”标志性人物的刘名榜回到家乡。他指着山上的红军洞,叮嘱当年老部下之女张爱华一定要守护好。
张爱华含泪点头。那一年,张爱华23岁。1969年5月4日,张爱华光荣入党。“我一定要守护好红军洞,让更多的人知道英雄的故事。”张爱华激动地说,“这是我对党的庄严承诺。”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张爱华把守护红军洞当成一生的事业,爬山穿破了百余双鞋,清杂草用坏了几十把镰刀。
“您不觉得苦、觉得累吗?”
“与当年的红军、游击队员相比,这算什么呀!那时候他们藏在‘红军洞’里,缺吃少穿,大冬天怕被敌人发现还不敢生火……”张爱华的讲述,把人带到硝烟弥漫的年代。
这些年,来瞻仰革命遗址的人多了,湾店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成了大别山干部学院的现场教学基地。去年5月29日,新县成立英雄山党支部,12位革命先烈、老将军、老红军的后代聚在一起,奔走各地宣讲红色故事,张爱华是年龄最大的一位。
随着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张爱华更忙了,经常一讲一整天。“只要我还能讲得动,英雄的故事,我会一直讲下去。”张爱华说这话时,眼里闪着光。
“张奶奶,请放心,我一定牢记初心使命,勇于担当奉献,守护老区的美好和光明。”临走时,万超紧紧握住老人的手,久久没有松开,仿佛从中获得了无穷的力量。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