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网络议政丨体教融合①:校体教育,何以避免流于形式?

2022-11-15大河网

前言:

“十四五”时期,“体育河南、体育强省”于2021年、2022年先后纳入了河南省委重要文件和省政府工作报告,《河南省“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特别重申“‘十四五’时期是建设体育河南、体育强省的重要时期”。河南省体育局、河南省教育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示,加快体育河南、体育强省建设,深入推进我省体教融合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和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省政协党组将“深入推进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列入2022年月协商计划,由教科卫体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网络协商议政。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网络议政,通过河南政协App或者门户网站发表真知灼见,共同为深入推进体教融合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大河网讯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和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自《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颁布实施以来,河南各地不断探索体教融合的新模式。

体教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目前,体教融合实践探索的前行路上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在体育特长生的输送环节,某些运动项目由于对接的特色学校较少,优秀运动员没有合适的接收单位,造成了培养的人才流失;中小学自身缺乏高水平专业教练员等。对于校园体育来说,如何避免体教融合流于形式的尴尬局面呢?

在体教融合的大趋势下,体育老师尤其是具备专业专项能力的体育老师仍很欠缺。省政协委员孙晓红建议:“运动员专业素质过硬,又是各个体育项目的‘领军人物’,让他们担任学校体育教师,能潜移默化地把体育精神融入体育课堂之中,极大地提高我省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专业性。”与此同时,开封市政协教育科学卫生体育委员会主任张冬亚在网络议政时建议,采用灵活多样的体育人才聘用模式,聘用体育系统大量的优秀教练员、裁判员参与学校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建立高校体育教师、体校高水平教练员、训练专家定期异地执教机制和退役高水平运动员引入机制,同时在工资待遇、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由教体管理部门进行统筹,实现体育系统教学训练资源的合理流动与资源共享,使在校青少年都能够接受更专业、更全面的体育教育和训练。

体教融合是让“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更好地发挥体育教练员的专业优势。近年来,安阳市通过定期选派体校优秀教练员到普通中小学校、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开展体育专业技能指导,实现学校体育和青少年体育双丰收。

但是,也应该注意的是,“各级政府都看到了学校体育师资专业力量不强的问题,但相关政策还没有形成可操作执行的规定。”郑州市第七中学有关负责人表示。

《意见》提出鼓励各中小学校根据校情实际,以特色创建为目标,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发展学校体育特色课程,整体推进各中小学体育校本化课程构建。省政协委员郭军胜称:“改革体育教学模式,重点做到课内与课后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贴近学生需求开好体育课,保障青少年的体育锻炼时间。同时,教师要积极认真做好体育课程的准备,为学生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方案。”

省政协委员赵学通则建议将思政课程和高校体育课程有机融合,深度挖掘不同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女排精神”“北京冬奥精神”“中华体育精神”等融入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制定、教材选用、教师备课与教案设计等,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丰富教学手段,探索形成体育特色的课程思政方法。

随之,建立校园体育评价体系,把学校体育和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教育行政部门考核的重要指标,在职务评聘、绩效考核时,对潜心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的体育教师给予政策倾斜。

郑州冠军中学也参加了这次网络议政,该校一方面以体育课程为实施路径,开展排球、篮球、啦啦操、中长跑多项体育课程,通过课堂、社团、阳光大课间等方式,面向全体学生普及体育技能;另一方面以体育专项为发展特色,以中长跑及排球两个强势体育项目带动,为全面提升学生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推动体育与教育融合,“双减”政策让文化课的作业减下来了,学生有了充分的课余时间,体育课作业就要加上去,把该减的减下来,把该增的增上去,双管齐下,让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为营造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吸引更多学生从体育锻炼的旁观者变为体育锻炼的参与者,省政协委员刘国际建议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既有具有一定运动水平学生参与的校级、院级体育活动,又有普通学生参与的由社团、班级、宿舍等组织的体育活动,做到“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周周有比赛”。另外,要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作用,依托学生体育社团探索建立各体育专项的课外体育锻炼俱乐部,可以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加入1个体育社团,用多姿多彩的体育社团活动吸引更多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由此,各级各类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形成大中小幼体育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结合、普及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学校体育和社会家庭体育氛围相互联系的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化体教融合体系。(河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 魏蔚)

编辑:王晓颖  审核 :王世洋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