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社大河网杨佳欣:我带阿利去采茶
河南日报社大河网 杨佳欣
今年以来,全球社交媒体平台上掀起了一股“中国行”的热潮。
阳春3月,俄罗斯小伙阿利,乘着“中国行”的东风来到信阳,要圆自己的采茶梦,正好闯进了我的镜头。
专职做英文记者5年来,我见过不少外国人。但是目的这么明确的,阿利是头一个。阿利对茶这么感兴趣,是因为他的朋友从河南给他带过信阳毛尖。翠绿纤细的茶叶,色泽清亮的茶汤,久久萦绕口舌的茶香,让阿利决定到河南信阳实地探访。
看到万亩春茶,阿利很兴奋,他急不可耐地要冲向茶山,他的中国师傅——常玲拦住了他,“诶~心急采不了新茶,得先把装备戴好呀。”常玲说着,把背篓递给了阿利。
走到一株茶树前,常玲耐心地教阿利,“信阳毛尖讲究提采,需要轻捻茶芽,向上提起。”嘴上说着,手指敏捷地穿梭在垄垄青绿之间。在常玲看来呀,采春茶,就是和时间赛跑。
阿利刻意地捏起“兰花指”,粗壮的手指笨拙地模仿着常玲的动作。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采够一斤茶。但是当他听到做一斤茶叶需要采8万个芽时,他的额头上渗出细细汗珠。
半个小时后,阿利激动地向常玲展示自己的成果,高兴的心情却被常玲一句“没有一片可以用”打到谷底。
出师不利的阿利并没有气馁,他拿着常玲采下的茶叶做样本,每采一片,就要对照一次,生怕自己采错。慢慢地,阿利记住了茶叶的样子,采茶的动作也渐渐熟练起来。
阿利不仅喜欢采茶,还想完成从采茶到喝茶的闭环。在陈师傅的带领下,阿利坚持学习手工炒茶。抓、抖、压,阿利的双手在110摄氏度高温的锅里翻动着茶叶。夕阳西下,炒制成功,阿利手上多一些水泡。他却像获得奖章一样,高兴地冲我的镜头“炫耀”着。
温杯、投茶、洗茶、泡茶、出汤,随着一道道工序,阿利闭着眼睛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微笑一直挂在嘴角。放下茶杯,他郑重地对我说,这次采茶之旅,是他中国之行的独家记忆。
我用新闻方式记录阿利的“中国之行”,阿利也用自己的方式传播着中国故事。回到俄罗斯后,阿利把我拍的这段视频发在了自己的Ins上。短短几天,就收到了上万条海外网友的评论。有人说:“这就是中国的河南吗?真的太美了!”也有人说:“好想去中国,品尝各种各样的茶叶。”
的确,在我的镜头中,茶山满目青翠,与西方媒体镜头中的灰暗色调对比鲜明;茶农热心淳朴,与西方媒体报道中的自私冷漠大相径庭;而茶文化守正创新,与西方媒体口中保守落后截然相反。
这一条条评论也让我意识到:海外网友想要体验中华文化的意愿如此强烈。
于是,我在海外平台发布招募令,招募“中国文化体验官”,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等国的网友纷纷响应。
8月15日,由中央网信办指导的“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河南洛阳启幕。作为活动承办方,我们邀请了8位“中国文化体验官”走进“老家河南”。在许昌,来自美国的格蕾斯穿着汉服走进神垕古镇,说想一直留在河南;在洛阳,来自澳大利亚的龙威参观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找到了“最早的中国”;在安阳,正在学写中文的伊朗姑娘米娅来到了“汉字之家”——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南阳,唱一句“山药当归枸杞Go”,埃及小伙贝尔说,中医竟然如此时髦。
体验中医的时候啊,贝尔还开启了直播,远在埃及的朋友们纷纷在直播间留言,奇奇怪怪的问题层出不穷,“推拿很疼吗”“针灸的针有多长?”“拔罐的印记多久能消失啊?”问题最终归为一句,“贝尔,我们也要去体验。”
5天9个城市,我的外国朋友们不停地在海外平台发布视频,他们说:“中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我误解了中国,所以我又回来了”“我们的媒体不想让你看到的中国”等等。每条视频都有3万以上的观看量、近千条海外网友的评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河南形象透过“他者视角”生动展现在海外网友面前。
我惊喜地发现,外国人成了最强的“中国代言人”。
去年以来,中国开始实行“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让外国游客享受到“说走就走”游中国的便利。如今,这个政策的适用范围已经扩展到54个国家,越来越多的外籍“中国代言人”走进文明、开放、包容的中国,China Travel成为了海外平台的“流量密码”。
很庆幸,我是一名国际传播记者,能在地球村里,用自己的镜头,和外国朋友一起,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推动更广泛的文化认同,把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呈现给世界。今后,我依然会履行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成为中华文化、河南文化的传播使者。
最近,阿利又给我打电话,说要带一个团来河南旅游。我惊讶地问他,China Travel爆火后,你是不是改行做导游了呀。阿利笑着说,是家庭团,他要带他的家人来河南看看,看看少林寺、看看龙门石窟、看看老家河南,也看看精彩的中国。
编辑: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