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春第一会”释放了什么信号
2月5日,我省重点工程沁伊高速黄河特大桥节后复工加速建设。白水平 摄
位于漯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漯河港码头一片繁忙景象。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聂冬晗 摄
郑州经开区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盾构总装车间,一台出口韩国的大型盾构机正在进行刀盘吊装作业。本报资料图片 记者 聂冬晗 摄
要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
□本报记者 宋敏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要在首会。
2月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蛇年春节后首次高规格会议——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大会,谋划新春发展大计。会议以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设分会场。
这场被称作“新春第一会”的会议,不仅是一场动员大会,更释放出新的行动信号,蕴含全年发展的核心命题。河南将目光投向一个更宏大的坐标系——全国统一大市场,这不仅是对党中央战略部署的积极响应,更是一场自我定位与优势再造的宣言。
河南“新春第一会”为何聚焦这一主题?
定位决定地位,格局决定布局。河南的发展,要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找到自己的精准定位。
就在此次会议上,河南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为新发展定基调、划重点、指方向。这既是对国家重大部署的精准对接,也是对自身禀赋的深度挖掘。
中央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旨在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河南作为“九州腹地、十省通衢”,在不同方向与多个区域发展战略相接,具有融汇天下、便利四方的优越条件。这一地理优势,使其天然具备成为“循环枢纽”和“双循环支点”的潜力。
更深层的考量在于经济格局的重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地区要找准自己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和比较优势。河南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文化大省、制造业大省,既是超大规模内需市场的重要支点,又是产业链上下游衔接的关键节点。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之大势,推动市场和产业、需求和供给、消费和生产等高效衔接、良性循环、效应倍增,河南正把比较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在“统一”中寻找“特色”,于“大局”中定义“方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河南先行先试,加快融入、主动服务,其底气,源于区位与产业的“硬实力”,更源于刀刃向内的改革决心。
正如一名与会者表示,河南“新春第一会”的主题,充分体现了“中央有部署、河南见行动”的政治自觉,充分体现了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蕴含重大发展机遇的敏锐洞察,充分体现了抓紧抓实河南高质量发展大事要事的实干担当。
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河南何为?
具体来说,以落实“五统一、一破除”为关键,以高效互联互通为基础,以加强商贸流通为动力,以做大做强现代产业为筋骨,以提升内外开放能级为支撑,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保障。可以说,河南的布局,既有“老底子”的升级,也有“新赛道”的突破。
比如破立并举、先立后破,以制度建设清除“隐形壁垒”。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核心在于“统一”二字。会议明确提出,要“加快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这一表态直指当前市场分割的痛点。
比如开放赋能,以“双循环”激活“大市场”。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的大市场,而是面向全球、充分开放的大市场。河南的实践,既注重内需挖潜,又发力开放合作,将充分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让“货通全国”与“买卖全球”比翼齐飞。
再比如以“营商”促“赢商”,护航长远发展。营商环境的优劣,影响着要素资源的集聚。在古老的甲骨文中,三个三角形顶承而同立是为“商”,这三个“角”可以理解为买方、卖方、市场,或是政府、市场、经营主体等,只有换位服务同心共成,才能把商事办成办好。
回望历史,河南因“天下之中”而兴;放眼未来,河南正以“畅通经济循环”和“市场经营便利”重构竞争力。
这场“新春第一会”释放的除了发展信号,还有一个内陆大省对国家战略的深刻回应:当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河南正通过改革创新,促进投资、生产、贸易、流通、消费等各环节全过程便利化,让商品要素资源流动更畅通。
正如黄河穿越崇山峻岭终成浩荡之势,河南在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上奋勇争先,既大有可为也必定大有作为。
编辑:路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