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上的第二人生丨与诗为友 他立志做乡土文明的“点灯人”
【编者按】文学源于生活,诗意藏于民间。在河南这片文化沃土上有一群钟爱文学的人,他们在工作之余以文字为舟、以诗意为桨,在平凡的生活中追寻精神的远方。文韵承古今,书香润中原,为营造浓厚读书氛围,大河网推出特别策划《笔尖上的第二人生》,走进他们的阅读天地,触摸那些在稿纸上生长的年轮。
大河网讯 或“揽明月,问月娥柔情,秋色平分”,或“神山牛羊草色尽,田园果香赛仙山”,又或是“春风拂柳层层绿,串串金花迎福音”……作为一名扎根乡土的教育工作者,南阳市淅川县草根诗人冉郭鑫始终奔跑穿梭在淅川的大街小巷,用笔尖记录光阴。他既是校园里的教书先生,更致力于成为楚风汉韵的“解码人”、移民精神的“记录者”、乡土文明的“点灯人”。
从“田埂少年”到“诗意耕者”
深夜的丹江畔,一盏孤灯在淅川县德威书院亮起。灯光下,一位青年伏案疾书,笔尖的沙沙声绘成诗句。他是冉郭鑫,一名扎根乡土、以诗为挚友的“草根诗人”,也是当地学生口中“用诗歌点亮课堂”的语文教师。
从田间地头到三尺讲坛,从寂寂无闻到诗坛新秀,这位90后青年从小便对诗歌有着深厚感情。“小学的时候,我就喜欢以自编打油诗填充生活之乐趣。同学间、朋友间,口耳相传着各种短暂的小诗词。”忆起少年时光,冉郭鑫眉宇间尽是难忘之色。
1990年,冉郭鑫出生于南阳淅川县大石桥乡。丹江水的滋养和南水北调工程的宏大叙事,成为他诗歌最初的灵感源泉。15岁起,他便开始执笔写诗。2016年,他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之歌——丹水颂》斩获第七届“羲之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一等奖,被评价为“豪放俊迈,清新飘逸,极具浪漫主义情怀”。
他的创作从未远离乡土。在《连翘花开凤凰寨》中,他描绘脱贫后的山村:“春风拂柳层层绿,串串金花迎福音”;在《相约诗经》诗会里,他用古韵对话当代,让《诗经》的雅致与丹江的涛声共鸣。
对此,他说:“诗歌是土地的呼吸,我要让每个字都带着家乡的泥土香。”
三尺讲台上的文化“引路人”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冉郭鑫不断将诗意注入课堂。他推进“大语文·细思路”语言学习模式,举行丹楚诗韵·经典传诵2024年“新时代好青年·强国有我”诗词朗诵“静夜之境”诗会,开展以“春暖花开·水墨淅川·诵经典《诗经》”为主题的朗诵活动,举办以“珍爱地球,守护地球,诗歌传颂”为主题的诗会活动……他骑行踏春,寻英雄足迹,在清明雨中吟诵“诗韵丹楚”,感受生命的力量与温暖。
生活中出现的每一个触动人心的瞬间,每一个意义非凡的日子,冉郭鑫都想用文字记录下来,他说,这是他割舍不掉的热爱。
而面对繁忙的本职工作,他又是如何巧妙平衡文学创作的呢?“确实,平衡二者并不容易。我会合理规划时间,比如利用碎片化时间,像课间休息、午休时、周六周日假期构思文章的框架、情节;晚上完成工作任务后,再集中精力进行创作。”冉郭鑫说。
除此之外,努力把文学创作融入工作中,通过分享优秀作品展示,激发大家对文学的兴趣也是他传递诗意的途径。
“这样的教研教学方式,其实也反过来给我提供了更多创作灵感,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当然啦,保持良好的心态也很重要,不把创作当成负担,而是当作放松和享受,这样就能在工作和创作之间找到和谐共处的节奏。”冉郭鑫认为。
从个人创作到文化传承之路
冉郭鑫的“诗意版图”也不止于教研教学,他已连续四年策划个人专场“春晚诗会”,将书法、朗诵、民族舞、民族鼓等民间艺术与诗歌融合,打造出独具楚风汉韵的文化盛宴;在学雷锋纪念日,他创作的《卜算子·赞雷锋》,让红色精神与古典词牌碰撞出新火花;2024年空军节,他写下《蓝天之翼,七十五载的荣耀》,用“钢铁之翼划过苍穹”致敬守护者,相关视频在网络爆火。
在冉郭鑫笔下,诗歌成为心灵的慰藉,无论人生的哪个阶段,都在为内心世界提供养分,使自己变得更加丰富、细腻和包容。
“对生活来说,文学为平淡的日子增添了一抹浪漫和诗意,它教会我们从细微处发现美好,用另一种视角看待日常琐碎。从人生的角度,文学是智慧的沉淀,它给予我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帮助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让人生之路走得更加从容、坚定。”对于传承文化的意义,他这样说。
如今的冉郭鑫,身兼诗人、教师、书法家多重身份,却始终以“草根”自居。面对各种赞誉,他淡然一笑:“我只是个爱诗的普通人。若我的诗能让一个人爱上家乡、一段词能点燃少年理想,便不负此生。”
热爱可抵万难,对于爱好文学、诗歌的人,冉郭鑫鼓励他们,一定要坚持下去,大胆表达,不要害怕写得不好,因为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自我成长。平时要多阅读经典作品,学习不同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还要善于观察生活,用心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因为真实的情感和生活细节才是文学作品最动人的地方。
“诗歌是文学皇冠上的明珠,希望大家在诗歌的世界里尽情遨游,用文字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让文学的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冉郭鑫说。(王苑)
编辑:陈静 审核 :范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