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张炜:文学为时代保鲜,为心灵导航

2025-05-12顶端新闻

  顶端新闻记者 黄亚芳 文 辛装 剪辑

  在2025当代文学之夜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张炜的长篇小说新作《去老万玉家》荣获《当代》长篇小说论坛2024年度长篇五佳作品。这部以美少年舒莞屏的冒险旅程为主线的作品,是作者准备了四十年,写了十年的长篇深作。通过主人公穿越人性善恶交织的“魔窟”,写活了少年英雄气,更向读者展现了一场“精神成人礼”。

  小说开篇首句写道:“美少年历险是早晚的事”,“历险”也贯穿起了整篇文章的脉络。张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部作品不仅是个人成长的寓言,更是对时代困境的回应。小说中,主人公舒莞屏从理想主义的幻灭到生命韧性的觉醒,映射了每个时代青年必经的困境和克服磨难的决心。

  张炜坦言,无论是古代还是当代社会,年轻人总会遇到“过不去的坎”,但正是这些经历锻造了生命的厚度。现代人虽身处和平年代,但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社会压力等新问题同样需要直面与超越的勇气。

  张炜的创作根植于胶东半岛的自然风物。他回忆起童年时生活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与动植物为伴的经历,孤独让他更贴近自然,也让他的“乡愁”凝结在林野和旅途中,这既是地理迁徙的足迹,也是精神漂泊的写照。在《去老万玉家》中,胶东的海洋文化被赋予雄奇色彩,“驴轿”“海蜇上岸”等地域风物与历史隐喻交织,构建出这部独特的“海洋风暴之书”。

  而面对当今数字化浪潮,张炜强调文学不可替代的价值:“小说能通过鲜活的细节让历史‘保鲜’,而不仅是干瘪的记录。”在《去老万玉家》中,张炜对清末匪患的描写,既还原历史肌理,又以器物、民俗赋予故事生命力。在他看来,当下文学应紧扣时代脉搏,若只追求功利,作品注定速朽,只有关注大多数人的困境,才能写出真正扣动心弦的作品。

  谈及当代文学作者创作观,张炜阐述了作为写作者的自我要求:保持童真,深入生活,唯有贴近土地与自然,才能捕捉真实的生活质感;锤炼短篇,打磨语言,短篇小说是检验作家功力的试金石,用最凝练的文字表达最丰沛的情感;淡泊名利,敬畏文字,为获奖或销量写作难出佳作,文学的价值在于滋养心灵,而非追逐潮流。

  从《古船》《九月寓言》到新作《去老万玉家》,张炜始终将文学视为“追求真理与诗境”的旅程。在张炜笔下,文学如同穿透现实迷雾的诗性之光,为每个迷失于时代洪流中的心灵提供栖居之所。这部新作,正是他交出的又一份关于成长、故乡与文学使命的深刻答卷。

编辑:祝萍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