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缘何成为行业“风向标”
位于河南食品科创园内的中原食品实验室新实验大楼。
食博会主宾国马来西亚馆。
来自国内外1200余家企业参展,让食博会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第二十一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主会场。本版图片均为焦海洋 摄
□本报记者 李宗宽 本报通讯员 张晓甫 王涛
老朋友如约而至,新朋友纷至沓来,又是一年食博之约。第二十二届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将于5月16日至18日在漯河市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食博会以“世界眼光中国经典河南名品”为主题。
从漯河向世界发出单向邀约,到如今漯河和世界“双向奔赴”,开放的蛋糕在做大,合作的清单在拉长,共享的理念在升华。22年的积淀和拓展,食博会已从一个地方性节会,成长为中国食品行业的权威“风向标”——
开幕式上,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定时发布中国食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全国食品行业新成果、消费新动向等权威数据;
专业论坛上,国内顶级经济学家、院士专家等聚焦先进理念、前沿技术、最新探索,催生食品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
食博会期间,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等聚集漯河,吸引海内外一大批商会、协会组团参展。
产业升级从“中原粮仓”到“世界餐桌”
当前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漯河主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看食品“出海”——双汇猪肉、牛肉、火腿等产品出口法国、巴西、加拿大、西班牙、越南等20多个国家,南街村鲜拌面、乌冬面等出口英国、荷兰、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卫龙辣条成为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国民众的抢手货。
看会展经济——首届中原食品节,只有百十个展位、百十家企业参展;第二十一届食博会,到会各类采购团178个、采购商26893家,参展企业意向订单签订率达到了97%,现场交易额和线上线下意向采购额达到了489亿元。
看营商环境——漯河海关开辟鲜活易腐农食产品属地查检绿色通道,推行“中心+现场”模式,高效保障7×24小时通关;加快证书签发速度,采取证书“云签发”等惠企措施,支持食品企业随报、随检、随出证。
从“中原粮仓”到“世界餐桌”,底气何来?
漯河立足食品产业这个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坚持以世界眼光、中国经典、河南名品的更高追求推动食品产业优势再造、形神兼备,形成一批食中名品、食中精品、食中新品,产业规模达到了2500亿元,构建起覆盖18大品类、50余系列、超千种产品的产业森林,食品产业成为经典产业、朝阳产业、幸福产业。
“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的特色探索,让漯河以现代农业为根基,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大文章。
在现代化设备的操控下,不同等级的小麦进入相应的原粮仓,工作人员在电脑控制台设定好数据,配麦器根据面粉生产需要,自动抓取分配不同等级的小麦……在漯河市舞莲面粉有限责任公司,小麦经过50多道加工程序,最终制成各式面粉。
“公司一方面与20多家合作社合作,通过适当提高收购价格引导他们发展优质小麦种植;另一方面,根据漯河当地众多食品企业需求生产适销对路的面粉,提高企业效益。小麦经过深加工,有效延长了农产品产业链,帮助农户增收致富。”舞莲面粉负责人杨帅介绍,公司满负荷作业日产面粉达600吨。
目前,漯河食品工业已初步形成肉类加工、粮食加工、饮料加工、果蔬加工、包装材料、食品机械六大产业集群。国家统计局统计的22类食品行业中,漯河拥有18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
一组数据可以窥见漯河食品工业在全省、全国的分量:培育规上肉类加工企业24家,年屠宰生猪能力达600万头、占全省的十分之一,年产肉制品200万吨、占全省的40%,鲜冻猪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全国的四分之一,火腿肠、冷鲜肉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汇聚粮食加工企业近百家,年加工小麦等粮食600多万吨(占全省粮食加工量的15%),年粮食交易流转量达1000多万吨,日产休闲食品3500吨,麻辣面制品产销量全国第一;有各类饮料企业32家,年产各类饮料150万吨;有果蔬加工企业9家;全市各类蔬菜种植面积达90万亩,年产蔬菜190万吨。
“大象起舞、群蚁成军”的产业格局,绘就了漯河食品产业聚势成势的动人底色。
双汇、卫龙等龙头企业与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荣,形成了从原料种植到精深加工的完整的产业闭环;食品工业原料基地化、产品系列化、销售网络化、产业集群化、配套体系化,让漯河构建起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全产业链生态。
动能转换从“制造工厂”到“创新策源地”
5月13日,河南食品科创园里,研究生院、孵化器等重点项目雏形显现,各个子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河南食品科创园项目负责人姚永生告诉记者,研究生院和中试基地主体工程已全部封顶,正在进行二次结构和室内精装修施工;孵化器一期6栋厂房已建成3栋,其余3栋6月份建成;二期6栋厂房已全面开工建设,园区内配套工程同步施工中。
作为河南食品科创园的核心,中原食品实验室以独特的“实验室+研究生院+孵化器+中试基地+产业基金+产业园区”产业生态模式,将着力打造集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于一体的创新综合体。
2022年9月,中原食品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营。这个全国食品科技创新的“最强大脑”,已汇聚由14名院士、29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青领衔的23支科研团队,重点聚焦营养健康、食药同源、未来食品三大方向,正在成为全国食品研发的“策源地”。
去年的食博会上,中原食品实验室发布25项科研成果,其中部分已经转化为生产力,有力推动了食品产业向营养健康转型升级。
“传统烩面含水量大、拉伸难度高,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容易粘连。以前经常为水分比例、烘干温度和产品压延条件达不到理想状态而犯愁。”想念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部长孙粮表示,中原食品实验室的科研团队通过配方优化、二次烘干、真空拌面等方式,帮助企业解决了烩面生产难题,为企业量身打造了一条全自动生产线,“过去,一周才能生产出的产品,现在一天就可以完成。”
在漯河泰格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泰格医药董事长叶小平博士定期带团队为企业发展理思路、定方向,把上海研发的治胃病药物放到漯河生产。在卫龙集团,朱蓓薇院士团队和10余名博士围绕辣条健康营养化研究,为企业研发新产品56个,助力企业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如今,院士领跑、博士扎堆正成为“漯河现象”。
锚定全国食品创新高地和全国食品创新人才高地“两个高地”建设,漯河市坚持人才项目与产业项目一同谋划、高层次人才与高能级平台一同引育、人才发展“大生态”与用人单位“小气候”一同营造,已形成以25名院士为引领、147支科学家团队为骨干、30余万名人才为支撑的大人才格局。
一纸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直观反映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和技术要素市场的活跃程度。
据全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系统显示,今年以来,漯河市技术合同交易额27.35亿元,同比增长164.9%,已过半完成省定任务。
如何始终站在食品科技革命的最前沿?漯河正在构建“实验室研发—中试基地验证—产业园区量产”的创新生态链,建设的食品研发大模型已经投用,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0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个,院士工作站1个,中原学者工作站2个,中试基地2个,省新型研发机构1个。
价值跃升从“区域展会”到“产业风向标”
从时间刻度看“拔节生长”——
2007年,第五届中原食品节被列为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食品分会。
2008年,中原食品节升格为中国(漯河)食品博览会,成为国家级盛会。
2023年,食博会与美食嘉年华活动同频共振,美食与文化首次完美融合。
历经20多年精心培育,漯河食博会规模不断扩大,影响力日益增强,从区域性展会逐渐迈向高端化、国际化,成为中国食品行业的重要展会。
如今,漯河食博会形成了“会展经济+产业智库”的独特生态,构建起三大价值平台。
作为权威数据发布平台,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连续多年发布全国食品工业实时运行数据,今年将继续发布权威数据和科技成果,一大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也将在食博会精彩亮相。
作为学术策源平台,吸引了一批国内顶级专家借助食博会的平台开展学术交流,今年主办方专门邀请了荷兰瓦赫宁根大学、韩国高丽大学等全球食品领域权威院校的知名专家集聚食博会,开展学术交流。
作为资源汇聚平台,中国食品工业协会、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工业协会、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等食博会主办单位,为大会带来了国内外大型采购团、领先的食品机械设备、跨国企业的客商资源,马来西亚豫商联合会、白俄罗斯河南商会、泰中文化经济协会等一大批境外商协会也将组织所在国家企业组团参展。
据介绍,本届食博会将继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全面提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推进“食全食美·漯在其中”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打造数字会展新经济。现场设立公共直播区域,为企业和电商平台开展直播提供便利,组织网红达人依托“漯在其中”小程序进行线上直播带货、营销推介。
当前,漯河正以“现代典雅、清新活力”的崭新面貌,欢迎四海宾朋共赴食博盛会,共赏现代化漯河“三城”建设美丽图景,本届食博会必将以更前瞻的视野、更活跃的生态,持续引领中国食品产业破浪前行!
编辑:陈梦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