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觉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引发全省文旅系统干部群众热烈反响
游客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内游览。 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并指出“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全省文化旅游战线的干部群众倍感振奋、深受鼓舞,大家纷纷表示,要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担当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河南故事”。
繁荣文艺精品创作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着力推动文化繁荣兴盛。近年来,河南持续推动文化强省建设,文艺人才队伍根基不断夯实,文艺创作佳作力作不断推出,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2024年,五年一届的全国大展第14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壁画作品展花落河南。展览接待观众约16万人次,网络点击量突破2.2亿次,一幅幅匠心之作引发观众深深共鸣。
2024年10月24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颁奖仪式上,我省画家、全国美展入选作者丁志伟喜获银奖,这是自2009年“中国美术奖”设立以来,河南作者首次获得银奖。截至目前,共有10位豫籍作家获得茅盾文学奖,数量位居全国第一。5月21日,河南曲剧演员李晶花凭借曲剧《信仰》摘得第3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为我省戏剧事业再添一枝璀璨的“梅花”。
豫剧《大河安澜》、曲剧《鲁镇》荣获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方言话剧《老家》在第八届全国话剧优秀剧目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豫剧《张良》、曲剧《雪绒花开》、京剧《大河归流》等重点剧目亮相舞台……一系列扎根人民的精品力作,彰显出河南文艺创作的活力。
这是河南文化繁荣的生动注脚。河南文艺界不断出精品、出人才,戏剧、美术、书法、摄影、曲艺等艺术门类在全国大赛中摘金夺银,河南文艺百花园百花争春,中原文化星空更加璀璨。
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方启雄表示,下一步,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紧跟时代步伐,扎根中原大地,努力推出更多具有中原特色、中原风格、中原气派的精品力作,以满腔热情描绘中原出彩新画卷。
在文博领域,近年来我省同样亮点频频。
博物馆是保护文物、记录历史、传承文明的重要殿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我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博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推动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2024年,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达到409家,接待观众8500万人次,举办各类展览2700多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
目前,我省依托贾湖、大河村、二里头、郑州商城等大遗址,已建成17家遗址博物馆;坚持每年开展“河南省优秀陈列展览”推介活动,不断提升博物馆陈展水平;深入挖掘馆藏文物资源的价值内涵和文化元素,开发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文化创意产品。河南博物院、殷墟博物馆等成为全国博物馆“顶流”。
河南省博物馆学会副会长张得水表示,河南文博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化中原文化研究、增强博物馆服务意识、提升博物馆展览质量、创新博物馆文创开发,加强文物的活化利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古老的文明焕发出现代活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激活发展新动能
“既能享受夏日清凉,还能换装拍照打卡,妥妥的夏日氛围感‘天花板’。”5月22日,在信阳市鸡公山景区,来自湖北的游客张晓帆说。
初夏时节,不少游客选择来到鸡公山,奔向“天然空调房”来一场山野潮玩。在经过改造的老别墅群,身着旗袍的女孩子们漫步艺术展区、细品咖啡慢品茶,景区上演的情景剧更增加了场景的故事感。
近年来,河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旗下景区凭借新场景、新玩法、新体验,不断激发文旅新动能。
鸡公山景区以“自然+潮玩”打破人们对传统山水景区的印象,今年以来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均创新高;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花样“宠客”,营造沉浸式文旅消费体验场景,让游客从“看景”到“入景”,节假日期间营收额多次位居河南景区榜首;安阳林州太行大峡谷景区持续拓展境外市场,以入境游“小窗口”生动展现中原深厚文化底蕴,境外游客数量不断增加。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旅工作的高度重视让我们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做好文旅产业的信心和决心。”河南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立新表示,作为河南文旅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和排头兵,将聚焦打造中华文化传承创新中心、世界文化旅游胜地,依托重点项目、强化数智赋能、深化开放合作,纵深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以“企业理念、市场观念、平台思维”强化文旅专业运营能力,用好我省丰厚历史文化资源,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赋予旅游以深厚内涵与独特魅力;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让文化在行走间得以传承弘扬。
作为国内首个以戏剧为核心的戏剧聚落群,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622亩空间为载体,通过21个剧场、近千名演员的演绎,让观众在700分钟不重复的剧目里触摸河南的根与魂。数据显示,自2021年6月5日开城至2024年年底,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累计吸引超4000万人次观演,其中近80%是省外观众,“85后”年轻观众占比达85%,成为跨代际、跨地域的“文化共鸣场”。
在距离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不远的建业电影小镇,游客白天体验换装“穿越”、非遗手作,晚上欣赏光影大秀、参与演艺互动,真正实现了“游客即剧中人”的深度参与。
日前,建业电影小镇入选“2025年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创新十佳案例”,其作为集电影艺术、大众娱乐与休闲生活于一体的消费新场景,为游客提供了多元文化体验,成为文旅消费的新引擎。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河南文旅发展指明了方向。”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相关负责人刘凯鹏表示,下一步将深入挖掘中原文化与属地文化,创新当代表达,打造更多剧作精品,让更多人通过“幻城”读懂河南、爱上中华文化,为河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 赓续历史文脉
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我省勇担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使命,在守正创新中不断赓续历史文脉。
5000多年的文明史、4000多年的城市史、1500多年的建都史,给洛阳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物资源。洛阳现有龙门石窟、汉函谷关、含嘉仓等世界文化遗产3项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1处,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达112家,馆藏可移动文物60余万件(套)。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五大都城遗址沿洛河分布,形成了举世罕见的“五都荟洛”格局,也成为洛阳独有的城市标签。
位于安阳的殷墟博物馆是一座全景式展示商文明的国家重大考古专题博物馆,自2024年2月26日正式开馆以来,参观人数已近200万人次。殷墟博物馆党组书记、常务副馆长赵清荣表示,殷墟博物馆将充分利用殷墟甲骨文的独特优势,高质量举办陈列展览,丰富研学内容,叫响文创品牌,在世界范围内讲好殷墟故事、商文明故事。目前,该馆打造了“商传千年铸未来”“商颂”“乐游大邑商”等众多研学品牌,创建了“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识字习文”,走进校园开展殷商文化宣讲活动180余次。下一步,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持续探索文博事业的“破圈”之道,打造更多优质研学品牌,联动其他文博机构塑造文化IP,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伟大的商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出璀璨光彩。
三门峡是仰韶文化的发现地。近年来,三门峡市聚焦以文铸魂,加快推进仰韶村考古圣地“七个一”项目等重点项目,积极推动仰韶文化遗址群申遗工作,全力建设仰韶文化新高地,让古老的仰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勉励广大考古工作者“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洛阳、郑州考察时强调,“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三门峡市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杨鸿星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文保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未来我们要依托仰韶文化国际研究中心,高质量办好‘仰韶论坛’,探索仰韶文化遗址群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路径,增强仰韶文化的国际传播力。丰富仰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联盟活动,合力推进全国范围内仰韶文化的研究阐释和宣传传播。利用人工智能助力仰韶文化数据平台建设,做好仰韶文化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记者 赵力文 曹萍 郭歌 张魏 杜军 杨之甜 王雪娜)
编辑:张龙(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