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看河南丨从“抢收”到“智收” 解锁夏收新方式
央视网消息:今年三夏期间,记者在河南采访时发现,小麦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抢收”,而是通过更加现代化的手段,实现“智收”。
这两天,河南南阳的种粮大户刘飞已经提前腾空了仓库,铺设好通风地笼和防潮薄膜,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机收做好储粮准备。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荣粮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刘飞:往年入库的工作提前两三天完成就可以了,但是今年和往年不一样,邓州市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给我们一个预警,今年因为天气原因可能要提前收割,所以今年小麦入库的工作提前了一个礼拜完成。
能精准获知预警的背后,是当地农业部门和高校合作搭建的智慧农业中心提供的服务。智慧农业中心依托物联网、传感器、图像识别等技术,运用田间安装的小型气象站,对作物生长外围环境的温度、湿度、雨量、光照等8个指标实时采集,自动统计分析,每五分钟能更新一次灾害天气预警,可以对农户的夏收工作实时提供决策建议。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智慧农业中心负责人 李占:这一部分数据属于我们气象站的实时数据,一天24小时不间断的采集数据,每5分钟更新一次,把预测结果及时通知给农户,等雨下到地里都晚了,所以我们提前预测预警,设备的精度更精准,提醒更及时。
智能精准不仅体现在气象预警上,也体现在精准预测收割时间。在南阳内乡县刘营村的一片岗坡地,机手们在收割成熟小麦的同时,工作人员则在精确检测旁边的地块能不能收割。
河南省牧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种植管理工作人员 王嘉鑫:小麦收割之前,我们会利用无人机,对我们的每一亩地,进行田间墒情和成熟度的调查,我们的数据会上传到数据中心,分析之后,来确定每一亩地的最佳收获时间。
为了提升麦收效率,数据中心的工作人员将近几年的种植数据上传平台,结合大模型的分析能力,形成基于本地服务的智能体,更好实现智能化、精细化麦收。
河南省牧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高标管理负责人 吕文恺:我们的收割相对来说更加精准,我们已经实现了1.0的基础版本,可以在农事的管理上、作业的流程上,包括收割能够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对于未来我们期望借助大模型的力量,以及我们数据的积累,形成2.0版本,提升管理的效率。
截至5月21日17时,河南全省已收获小麦1082.9万亩,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12.7%。
编辑: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