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带你沉浸式穿越中国式浪漫
大河网讯 近日,#你的七夕仪式感#相关话题登上热搜,引发近百万网友关注讨论。七夕临近,鲜花、礼物、约会、告白……当下我们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作“最长情的告白”。但最朴素的告白莫过于一纸情书,它承载着中国人深沉的情感表达。
在笔墨传情的年代,古人将相思写入诗词,将盟誓刻进竹简,留下无数动人的爱情篇章。七夕将至,让这一封封穿越时光的情书,为你传递这份绵延不绝的中国式浪漫。
图片为AI生成
尺素传情,古代情书的千年浪漫
在没有即时通信的古代,一封情书往往需要数月传递,也因此显得格外珍贵。
面对“异地恋”,东汉诗人秦嘉赴洛阳述职时,给病居娘家的妻子徐淑写下《赠妇》,诗中“人生譬朝露”“忧来如循环”等句直抒胸臆,开创了以平易笔调抒写夫妻情感的文学先河。徐淑以答诗回应,这对夫妻的诗文往来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夫妻唱和。
古人的情书载体多样。汉代用尺素,唐代有薛涛笺,宋代流行砑花笺。以花笺为载体,更衬托出诗词中的爱意,宋代词人李清照的“笑语檀郎,今夜纱厨枕簟凉”,在她众多佳作中,这样充满甜蜜情感的句子独树一帜,令人浮想联翩。
图片为AI生成
“鸿雁传书”的典故来自《汉书·苏武传》,而“鱼传尺素”则出自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成就了古人独特的信息传递方式。
诗词寄情,笔墨间的海誓山盟
中国古人表达爱情,以含蓄为美,以克制为尊,却在诗词中迸发出最炽热的情感。
《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份誓言成为中国人对爱情坚贞的经典比喻。
唐代女道士李冶写下《相思怨》:“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将相思之情与浩瀚大海相比,展现其无边无际。
《古相思曲》中“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一句,写尽初见时的悸动。若说相思有形状,当如《越人歌》里未言明的枝丫:“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连山风掠过叶片的轻响,都成了欲语还休的暗示。
虽婉转含蓄,但古人的情感并不寡淡,温庭筠笔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一句,就表达出女子对情郎极致的眷恋。
清代沈复在《浮生六记》中回忆妻子陈芸:“终日伴余书斋中,课书论古,品月评花,竟不知老之将至。”这对夫妻在清贫中相守,诠释了“布衣饭菜,可乐终身”的爱情真谛。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最令人动容的当数近代林觉民的《与妻书》:“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这位黄花岗烈士将夫妻小爱升华为家国大爱,写下“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的泣血绝笔,让后世的我们在动容之余,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纸短情长。
爱情观念,古为今用的情感智慧
古人的爱情观,对当今社会仍具有深刻启示。
今人告白,不妨借秦观的词藻起誓:“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而《车遥遥篇》的深情更宜缝入嫁衣:“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古人交通不便,通信困难,反而造就了“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深情。杜甫在《月夜》中思念妻子:“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种经过时间沉淀的情感,比即时满足更为持久。
古人讲求“琴瑟和鸣”,强调夫妻共同成长。明代《幼学琼林·夫妇》云“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夫妻和睦是家庭幸福的基石。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故事,便继承了这种“死生契阔,与子成说”的相互成就。
中国人表达爱,往往不在直白的“我爱你”,而在行动中的关怀。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忆妻:“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没有一字说思念,却字字皆是思念。
当代回响,纸短情长的现代传承
当手写情书被微信取代,传统爱情观正在以新形式回归现代生活。
在位于郑州花园路万达坊购物中心广场,七夕节前后,“双子共赴,星约七夕”主题活动以户外裸眼3D大屏——“郑州双子星”作为核心舞台,打造集打卡、互动、表白于一身的城市级浪漫现场,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这座城市爱情故事的主角,用现代科技“大胆告白”。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月老NPC惊喜现身,七夕投影秀专场、祈缘红绳、浪漫玫瑰……8月29日七夕节当天,隋唐洛阳城景区将举办特色主题文化活动,“让爱情有迹可循”。
8月23日,“牵手团缘·青春偕进”河南省青年七夕主题示范活动在信阳举行,400余名单身青年参加七夕主题示范联谊交友活动。从开场琵琶与箫合奏《春江花月夜》以及明制中式婚礼仪式的古典文化艺术魅力;到“最美爱情故事短片”让观众感受真挚爱情的不同模样;再到青年代表宣读青年移风易俗倡议书,以青春之声倡导简约文明的婚恋交友新风尚……情意穿越时空,照亮今人的爱情之路。
从竹简到微信,从“鸿雁传书”到“云端告白”,中国人表达爱的方式在变,但那份“纸短情长”的深情从未改变。在这个即时通信的时代,古人告诉我们:真爱需要时间的沉淀,爱情的深度与长度往往成于笔墨之间、存于岁月之外。(申华 刘思嘉)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