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河南省文联主席刘震云谈文化与阅读—— 数字化加快作者和读者交流速度
8月28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在郑州开幕。图为洛阳文化特色展区。
□本报记者 王延辉 康亚飞 陈浩
当文字遇上数字,会发生什么?8月28日下午,第十五届中国国际数字出版博览会主论坛上,著名作家、河南省文联主席刘震云给出了他的解答。
“与过去不同,数字阅读时代,读者与作者得以实时交流,这些交流与其中的思考为后续创作提供了有益启示和丰富的视角。”在刘震云看来,数字时代不仅改变了阅读形式,更重构了创作生态,这种即时互动让写作从孤独的创作变成了双向的对话。
身为一个作者,刘震云认为数字化最大的好处是让作者和读者交流的速度变得特别快。他感慨:“过去作者们只能通过信件和读者交流,现在读者阅读过作品后,马上就能给作者留言发表感想,这对作者写下一本书很有启示。”
作为中原文化的传承者,刘震云将目光投向河南深厚的文化积淀。他认为,数博会来到河南,与河南这一文学、文化大省尤为契合。
“不管是纸质出版还是数字出版,文字和文化是根基,如果没有文字,历史会是沙漠,河南是文化历史特别厚重的地方,仓颉在河南造字,《诗经》中的很多篇章产生在河南,老子和庄子是河南人,白居易、李商隐是河南人……一大批文学大家和传世作品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更在新时代持续转化为河南文艺创作的充沛能量。”刘震云说,当今河南的文学和艺术成就走在全国前列,茅盾文学奖获奖总数达11个,居全国之首,“五个一工程”奖获奖数量也名列前茅,从文学到戏剧、从曲艺到书法、从美术到杂技,河南在每一个文艺领域都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刘震云的作品被译成30多种文字,数字传播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产生文化共鸣。这正是数字阅读的价值所在——让相隔万里的人们在文字世界中相遇。
刘震云还特别提到,河南人有着能吃苦、能吃亏、能成事和特幽默的品质,这些精神特质正是数字时代最需要的人文底蕴。
刘震云也不忘向大家推荐老家河南的美食——胡辣汤、烩面、浆面条等,这些充满特色的食物,本身就是文化与生活交融的见证。
编辑:王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