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校服变“网红”!郑州这所小学凭啥火到人民日报?
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一套校服能承载多少故事?在郑州有了生动答卷——近日,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的校服循环事迹登上了人民日报并刷屏网络,网友纷纷点赞:“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样子,建议全国推广!”“各家学校抓紧来抄作业!”
8月29日,记者采访获悉,校服循环的探索竟源于17年前的一段经历。17年间,无数套校服在这里完成“传承、接力”旅程,传递环保温度与校园温情,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环保的种子。
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学生正在试穿循环校服。
缘起|让闲置校服“活起来”
“这是我从学校领的校服,是不是很漂亮!”临近开学,河南郑州一年级新生董承谕兴奋地把校服拿出来试穿。与一般购买的校服不同,他手里的校服上还保留着上一位“小主人”的名字,而且完全免费。
闲置校服是如何盘活的?
“看着孩子们毕业时,崭新的校服要么束之高阁,要么被扔进回收集装箱,太可惜了。”谈及校服循环的初衷,现任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教育集团校长胡建玲回忆道,17年前,她在春晖小学任职时发现,学生升学后校服使用周期戛然而止,大量闲置造成资源浪费,一场关于校服循环的探索由此开启。
起初,秉持自愿原则,她带领团队与六年级家长深入沟通,向家长们阐明循环校服的意义,很快得到积极响应。“与其让校服在家里落灰,不如让它继续发挥价值。”家长们的支持让校服循环在春晖小学顺利落地。
校服循环在幸福路小学跟进。
调任幸福路小学后,胡建玲将帽子也纳入循环体系,并针对学生成长发育快、校服易不合身的问题推出“以旧换旧”制度。随着调任郑州市二七区长江东路小学,胡建玲将校服循环工作推向了更深层次——不再局限于“资源节约”,而是融入“文化传承”与“教育实践”的价值,制度流程也随之进入精细化完善阶段。
在回收与发放环节,学校告别了最初的“不定时零散回收”,建立起 “定期统一发放”机制:家长只需凭自家孩子穿不下的旧校服,就能到指定地点换取干净合身的循环校服,流程更规范、效率也更高。
这件校服,经历过三个小主人了。
实践|校服循环成了“成长课堂”
学生是校服循环的 “主力军”,如何既让流程落地更顺畅,也让教育意义融入每一个环节,成为学生成长的生动课堂?
胡建玲建议,让学生深度参与全流程工作:从用课堂所学的统计知识清点校服尺码、登记数量,到协助老师为同学推荐合适尺寸。
与同学沟通推荐校服时,语言表达能力能显著增强;清点尺码、计算需求时,估算与计算能力得到实践;整理归类校服时,归纳整理能力不断得到锻炼;参与清洗、消杀辅助工作时,劳动意识逐渐养成;亲身见证校服 “从闲置到再利用”,环保理念深深扎根……
胡建玲表示:“对学生而言,校服循环早已不止是 ‘穿旧衣服’这么简单,在参与回收、统计、整理、发放的过程中,他们的多项能力得到全方位提升。 ”
高年级学生在忙着登记校服尺寸。
安全|消杀完善打消卫生顾虑
不少网友关心的是,旧校服干净吗?卫生是否达标?
记者采访得知,在家长最关心的消毒环节,学校建立了标准化消杀体系:通过家长清洗烘干、学校二次清洗、阳光暴晒烘干三重流程确保卫生,17年来从未出现过学生因穿循环校服引发健康问题的情况。
据介绍,随着实践推进,学校还在持续探索更优方案——比如研究成本更低、更环保的物理消杀方式,同时计划将消杀、整理等环节转化为实践课程内容,让流程完善与教育价值提升双向促进。
如今,长江东路小学的校服循环已形成“双渠道稳定供给”的成熟模式:一方面持续接收毕业生的自愿捐赠,另一方面为在校生提供“以旧换旧”服务,依托集团校庞大的学生基数,校服尺码调换空间充足,能精准匹配不同学生的需求。
家长在挑选合适的尺码。
家长们的态度,也从最初可能存在的“不好意思接收”,转变为如今的“以穿循环校服为荣”。
即将升入四年级的赵梓桐,已是第二次参与校服“循环”。今年暑假,他将原来的130码校服洗净交回学校,再免费领取了一套合身的150码。
“入学前并不知道校服可以免费领。”赵梓桐的母亲申蕾回忆道,“原本打算花钱买校服,结果既意外又惊喜。孩子长得快,校服换得也快,六年下来能省下不少钱。”
“孩子把洗得干干净净的校服叠好送回学校时,特别自豪。”三年级学生家长周女士说。许多家长不仅积极配合校服回收,还主动参与到校服的整理与消毒工作中。“这种环保理念,对孩子是潜移默化的教育。” 周女士表示。
未来|让循环理念扎根校园
如今,长江东路小学的校服循环已形成“毕业生自愿捐赠+在校生以旧换旧”的双渠道模式。今年一年级新生报到首日,150套循环校服便被领取97套,家长们的认可让学校更加坚定了推广的信心。
“未来,我们计划将校服循环纳入校本课程。”胡建玲透露,“从回收分类到消毒整理,每个环节都可以设计成实践课,让孩子们系统学习环保知识和生活技能。”
同时,学校还在探索与社区、企业合作,进一步扩大循环范围,研发更环保的消杀技术。“我们希望通过持续努力,让校服循环成为孩子们绿色生活的起点,带动更多家庭和社会力量参与到资源循环利用中来。”胡建玲说。
据统计,17年来,参与循环的校服累计已超1万件,为学生家庭节约支出 70余万元,一件校服最多服务过3个小主人依然保存完好,今年有望进入第四个家庭。
难能可贵的是,从一件校服的流转到一种理念的传承,校服循环的创新探索为校园环保教育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也让人们看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基础教育中的无限可能。
编辑:申久燕 审核 :安艳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