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兰考拉起三条线,扎紧黄河“豆腐腰”

2025-09-19大河网

大河网讯 黄河最后一次大改道,发生在兰考境内。

夺淮入海历史结束后,黄河从东西向折向东北向,逶迤注入渤海。

黄河转了个大弯,造就了一段“豆腐腰”。频繁决口和来回摆荡,给处于“豆腐腰”的兰考带来风沙、内涝、盐碱“三害”。

20世纪60年代,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除“三害”,敢教日月换新天。如今,斯人虽逝去,焦桐已如盖。

9月19日,“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走进兰考,了解兰考县如何扎紧“豆腐腰”,实现黄河安澜。

如今,生态林带、生态步道,绿了黄河岸,兰考大地已然“千顷澄碧”。

黄河沿线,拉起了黄河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风景线。

在三条线的捆扎下,黄河的“豆腐腰”硬了起来。

九曲黄河最后一弯。 吴永刚/摄影

【万里黄河“豆腐腰”】

黄河素有“铜头铁尾豆腐腰”之称。

黄河的“豆腐腰”,一开始并不在兰考。

黄河过境兰考,也不过800多年的历史。

金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年),黄河在河南原阳改道,开始呈东西向流经兰考北部。

从此,黄河在兰考开始了长期行河的历史。

媒体采风团在采访中。

这也是一段黄河夺淮入海的历史。

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的黄河,给兰考带来了频繁而又沉重的灾难。

根据统计,从先秦时期到民国2500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口多达1590次。其中,较大改道26次,重大改道6次。

从金大定十一年到民国,兰考境内黄河发生大小决溢143次。换句话说,将近十分之一的黄河决口,发生在兰考这一段。

东坝头蔚然壮观的险工风貌。 吴永刚/摄影

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公元1855年8月1日,黄河于兰考境内黄河北岸铜瓦厢决口。

这是黄河最后一次大的决口改道。从此,黄河改流大清河,由垦利入渤海,结束了700余年黄河夺淮的历史。

铜瓦厢本位于明清黄河北岸,是兰阳(后为兰考的一部分)第一险工,也是较为繁华的黄河渡口和集镇。此次大改道,铜瓦厢北冲入河内,不见踪影。

黄河由原来的奔腾向东,改为折向东北,几乎拐了一个90度的弯。此地也由黄河左岸变成了黄河右岸,留下了一段新河东岸断堤头。

1924年,当地利用东断堤头建坝,因此得名东坝头。东坝头险工成为黄河自东西向转为南北向的控制性工程。

东坝头险工地势险要,常年受到大河的顶冲,所以就有了“豆腐腰”的称谓。

如今的东坝头险工,是1949年至1957年间,根据河势变化,不断抢险持续修建起来的。后来,又经多次加高改建,成了现在的规模。

东坝头险工,常年靠大溜冲刷,根石基础深达15米。自建成后,从未脱河,稳如磐石。

【迎难而上除“三害”】

提起兰考,不得不提起“三害”。

而这“三害”,都和黄河紧密相关。

黄河兰考段仅有25公里,不足黄河全程的千分之五。但历史上近十分之一的黄河决口,都发生在了这千分之五的区间。

其结果,便是风沙、内涝、盐碱三大灾害。

黄河的频繁决口,以及河道的来回摆荡,在10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留下了一条一条黄河故道和断堤、废堤。

断堤、废堤,与村庄纵横交错,在河谷风的作用下,这些地方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大的风口。

黄河故道上的黄沙,随风起落,到处堆积,形成大面积的风沙地和一座座移动的大沙丘。

夏秋多雨时节,坑洼不平的地面到处积水、排水不畅,导致了严重的内涝。冬春气候干旱,涝地里的积水蒸发后,又形成大片的盐碱地。

根据统计,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兰考大的风口就有80多个,风沙地24万亩,涝地36万亩,还有26万亩的盐碱地。

媒体采风团在焦裕禄纪念园内合照。

明清黄河故道废弃后,兰考逐渐变成了风沙、内涝、盐碱肆虐的重灾区。严重的“三害”,导致100多年间兰考人民的极度贫穷。

而这,便是焦裕禄来兰考工作时面临的大背景和大难题。

焦裕禄纪念园内,随处可见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三害”的画面、故事和物件。

追风口、探流沙、涉洪水,寻找治理“三害”的科学方法。

他与“三害”调查队一起,在兰考大地上长途跋涉5000多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足迹。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在一件件往事和故事中被阐释和解读。

焦裕禄创造性地提出“贴膏药扎针”的治沙良方,让兰考的沙丘披上了绿装。他拜老农为师,深入田间地头,推广翻淤压碱技术,培育出四面红旗改造典型。

焦裕禄纪念园展馆内,记录着1963年1月至1964年1月的治理“三害”成效:

治理风沙方面,封闭沙丘15170亩,造林80000多亩、7420000株,育苗3000亩;

治理内涝方面,新挖和疏浚大中型河道14条,新挖和疏浚配套河道154条,拆除大中型阻水工程169处;

治理盐碱方面,深翻(1米)压碱地14789亩,盖沙(7.62厘米),压碱地3432亩,沟洫台田600亩,修筑台田、治理盐碱71119亩……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焦裕禄书记当年栽下的焦桐,“今已亭亭如盖矣”。

黄河岸边的防洪工程。

【三条线扎紧“豆腐腰”】

东坝头黄河湾,曾经是兰考县的最大风口。

也就是在东坝头镇,焦裕禄找到了治沙的办法。

经过多年的治理,这里已经成为黄河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三者融合的典型。

依托黄河堤防、东坝头险工等水利工程建成的黄河湾风景区,位于九曲黄河最后一个大拐弯处,自然大弯的视觉效果具有唯一性。

这里的黄河大堤自然弯曲及护坡植被生态、多样性堤防建设,造就了远近闻名的“黄河最美堤防”。

二坝寨节制闸、东方红提灌站引水灌溉工程、铜瓦厢决口大改道遗址、兰坝铁路等众多历史遗迹,也记录着黄河最后一弯的沧桑巨变。

天南海北来的游客,站在黄河岸边,看黄水滔滔北去,追想往事,拍照打卡。不远处的黄河湿地,水鸟翻飞,万类自由。

依河而建的水利风景区景观。 吴永刚/摄影

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下,兰考县建成了52公里生态林带、31公里生态步道。同时,兰考推进黄河湾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和沿黄生态廊道建设,过去的黄沙飞扬的景象再也找不到任何踪迹。

黄河安澜,百姓幸福。如今,兰考辖区内的堤防工程长度为31.28公里,河道工程7处,共有坝、垛、护岸193处。

兰考段黄河,形成了一套标准化堤防体系,构筑了一道黄河健康生命的基础设施。黄河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和生态风景线,三条线共同扎紧了黄河的“豆腐腰”。

通过防风固沙、改土肥田、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兰考境内黄河干流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东坝头也成了黄河湾的天然氧吧。

黄河由过去的“害河”,成为造福当地人民群众的“幸福河”。(刘瑞朝 张家祺/文 魏凯 刘晓明/摄影)

编辑:祝萍  审核 :王世洋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