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一场特别的“思政课”
大河网讯 9月18日晚,“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现场,舞台灯光聚焦处,郑州师范学院的青年学子肃穆而立。随着领诵者孔灵均 “中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是时霁月如银,文思萦系……” 的深情朗诵,《念奴娇·追思焦裕禄》的旋律在会场缓缓流淌,一场融合艺术与精神的思政课就此展开。
“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当青年们深沉而有力的声音响起,时光仿佛倒回到半个多世纪前那片风沙肆虐的兰考大地,焦裕禄带领群众治沙、治水、治碱的身影,在诗词与声线的交织中愈发清晰。
这,不仅是一次表演,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
一首诗词,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是对好官最深切的呼唤。”演出结束后,许多观众仍在回味这场特殊表演带来的心灵震撼,追问着跨越数十年的精神密码。
是怎样的信念,让一个人将生命最后的火光燃烧在治理风沙的战场上?又是怎样的深情,让一个名字穿越数十载岁月,至今仍被人民深深怀念?
郑州师范学院的青年在演绎中寻找答案,跳出“齐诵”的传统框架,创新采用“角色化演绎+和声吟唱”的形式,逐字打磨吐字归音,逐句调整语气停顿,甚至对每一个眼神的情感流露都精益求精,不仅要“念”出词句,更要“悟”透精神,让自己成为焦裕禄故事的讲述者、焦裕禄精神的传递者。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每次读到这里,我都能感受到焦裕禄对人民群众的爱护以及他舍己为人、甘于奉献的精神。”参与表演的学生裘雨欣说,指导老师设计动作,在演绎时演员们将双手交叉于胸口,表达对焦裕禄书记的敬仰之情。
学生张蒙雅坦言,最初对焦裕禄的认知不过是停留在书本上“县委书记的榜样”的标签。“通过排练,我真正懂得了他‘平凡中的伟大’精神。他会因工作受阻而发愁,会因百姓的理解而感动。这些平常中的一点一滴小事更易让我们共情,而非遥不可及的榜样。”
真情绽放,用真情“声”动人心
正式演出时,舞台上的同学们目光灼灼、声线铿锵。他们的表演没有丝毫矫揉造作,唯有发自内心的崇敬与感动。
台下,观众静默无声,沉浸于舞台营造的意境之中。特别是在听到“生也沙丘,死也沙丘”时,焦裕禄同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仿佛就在眼前。
当最后激昂的合诵声落下,掌声持久不息。这掌声,不仅是对青年们演绎的肯定,更是对焦裕禄精神的致敬,是对这份穿越时空的不朽情怀的共鸣。
郑州师范学院音乐学院老师靳风林认为:“焦裕禄精神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无论对党员干部、一线教师还是当代大学生,都具有极大的激励作用。”
对正值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排演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学习、感悟和成长的过程。同学们从查资料、看纪录片开始,深入了解焦裕禄同志的生平事迹。
靳风林表示,“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想的领路人。今后我要更加认真地践行焦裕禄精神,关心关爱学生,努力钻研创新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融入教学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余音回响,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节目落幕,精神的回响却仍在延续。参与朗诵的同学们纷纷表示,这次经历让他们对“责任”“奉献”与“初心”有了更真切的理解,更让榜样力量转化为成长的动力。
学生王子铖表示:“本次活动促使我从焦裕禄的事迹中反思自身,比如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更勤奋地学习、更务实地做事,将榜样力量转化为自身成长的精神指引。”
对学生郑亚果而言,这段经历带来了更深远的影响:“在排练中我们反复打磨朗诵细节,包括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配合集体节奏,让我养成了‘不将就’的深耕态度,也学会了倾听与协作。未来面对学习任务和小组合作会更高效。”
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不仅让青年学子读懂榜样的力量,更证明了伟大精神永远不会过时。正如诗词中所言“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如今,这份精神已在青年学子心中生根发芽,未来,他们也将带着这份初心与担当,贡献属于青年一代的“涓滴”之力。(朱丽文 刘思嘉)
编辑:陈静 审核 :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