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博物馆创新让古老庙底沟文化焕发新生?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9月15日,在第二届新时代考古学与博物馆学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馆长王宏民作了以《庙底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博物馆展示传播研究》为题的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庙底沟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中的核心地位,并分享了如何通过创新展示与传播手段,让这一古老文明在当代焕发新生。
图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文明主根:庙底沟文化的多元价值体系
庙底沟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的鼎盛阶段,不仅是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的高峰,更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奠基者。其价值远不止于出土器物,更体现在物质文明、社会结构与精神信仰多维成就中。
在物质文明方面,庙底沟彩陶代表了中国史前艺术的巅峰。弧线三角纹、花瓣纹、鸟纹等纹饰体系,构图严谨、色彩鲜明,不仅展现卓越的审美,更可能承载了宇宙观念、图腾崇拜与文化认同。大型房址、专业陶窑等遗迹,反映出当时定居农业的成熟与社会分工的细化。
在社会结构层面,聚落与墓葬遗存显示社会阶层初步分化,文化影响力辐射大半个中国,推动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文化艺术浪潮,为早期国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精神世界中,彩陶纹饰的标准化与广泛传播,暗示了共通的信仰体系,成为联结不同族群的文化符号。
活化之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
王宏民强调,文化遗产当代生命力的关键在于“活化利用”,即通过多种路径将学术成果转化为公众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体验。
学术大众化,博物馆将专业考古内容转化为科普读物、短视频、专题讲座,如“一件彩陶的旅程”“解读史前玫瑰花”,拉近文化与公众的距离。
借助VR/AR、3D建模、全息投影等技术,重建庙底沟聚落、陶器制作和农耕场景,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弥补实物展示的局限。
同时,博物馆进行文创设计与IP开发,提取彩陶典型纹饰,合作开发文创产品,覆盖日用品、数字藏品、游戏皮肤等领域,让庙底沟美学融入现代生活。
在教育体验深化方面,针对不同年龄段设计研学课程,如“陶艺师体验”“纹饰绘制工作坊”,推动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转变。
文旅融合赋能,将博物馆与遗址公园纳入区域旅游线路,推出“探寻彩陶密码”“史前农耕体验”等特色项目,实现文化保护与地方发展双赢。
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构建现代传播新体系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的核心阵地,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突破传统展陈模式,构建集收藏、研究、教育、休闲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平台。
博物馆以“花开中国”为主线,通过“鸿蒙初开”“百卉含英”“芳花未央”三大篇章,系统展示庙底沟文化的源流、发展与影响,揭示其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主根脉”地位。
复原F105大房子、陶窑作坊、彩陶之路历史长廊等场景,结合声光电技术,增强观众代入感。对典型器物如花瓣纹彩陶盆设置多媒体深度解读。
开展馆校合作、媒体联动、线上云展览、短视频栏目“文物会说话”等,打破时空限制,扩大社会影响。
通过视觉识别系统塑造品牌形象,发展志愿者团队,举办惠民讲座和文化活动,增强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认同。
庙底沟文化的活化事业仍面临学术与普及的平衡、技术应用与文化本真的调和、可持续发展等挑战。未来,需继续坚持“保护第一、挖掘价值、有效利用”的方针,深化跨学科合作,推动技术创新与传播创新,使庙底沟文化的智慧与审美真正融入国民教育与社会生活,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深厚滋养。
据了解,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历史研究院主办,中国历史研究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博物馆协办。
编辑:陈静 审核 :王世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