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外地游客停留提升0.3晚 郑州如何变“客流”为“客留”?

2025-10-14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河南博物院人流如织,妇好鸮尊等成为人气文物

假期,游客在郑州建业电影小镇内逛主题街区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王莹莹/文 河南日报/图

  国庆中秋假期,河南接待游客8136.3万人次,旅游收入539.1亿元,获得人民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闻直播间》《朝闻天下》等栏目先后报道60余次……

  一项项亮眼的成绩背后,是河南文旅的一系列特色活动、优惠政策与直达人心的暖心服务。

  当“为情绪买单”成为消费主流,河南是如何将沉甸甸的“文化家底”,炼成打动游客的“暖心招牌”?

  以文化留客,郑州正在成为“目的地”

  假日期间,虽然连续降雨影响到了人们出行的热情,但文化体验型景区的逆势上扬,成为假期旅游市场的亮点。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数据显示,清明上河园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25.50%,综合收入增长11.32%;万岁山武侠城游客量增长13.35%,收入增长9.79%。文化新地标“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表现同样突出,雨天上座率始终稳定在90%以上,综合收入同比增长6.24%。

  更深刻的转变发生在城市角色上。作为传统交通枢纽的郑州,假期整体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10%,但“停留时长”指标格外亮眼。《携程2025国庆中秋双节旅游报告》显示,外地游客在郑平均停留1.7晚,同比提升0.3晚,“中转站”正向“目的地”转型。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从河南博物院的文物宝藏,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戏剧盛宴,再到阜民里的城市烟火气,河南文化以及老郑州的寻常日子被淬炼成一种可感、可触、可品的温度,吸引着远来的客人在一声声吆喝里,寻找生活的本真。

  国庆前一开业便迅速爆火的郑州亳都·新象街区,将商文化与现代商业业态巧妙融合,连接起文庙、城隍庙等历史遗存,吸引了大量市民和游客前来打卡消费。由此可见,真正让游客放缓脚步、沉浸其中的,不再是浮光掠影的风景,而是那弥散在空气里、浸润到体验中的文化魅力。

  为情绪买单,沉浸式体验引爆消费新热点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全省游客接待量前5名依次为郑州、洛阳、安阳、南阳、开封,旅游总收入前5名依次为郑州、洛阳、开封、安阳、许昌。

  为什么这六座城市在今年国庆中秋假期表现突出?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规划研究院院长张祥宇认为,其关键点在于成功地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可体验、可感知的现代旅游产品。它们都精准把握了为“情绪价值”买单的消费新趋势,通过营造独特的文化氛围和情感共鸣,有效提升了消费意愿,共同构建了一个差异化且互补的中原文化旅游矩阵。

  无论是郑州“亳都·新象”的商都新诠、安阳《洹溯·大邑商》的殷商夜游,还是许昌曹魏古城与胖东来所形成的“文旅+商业”生态,都体现出从“卖门票”到“卖体验”的转型。这些城市以多元消费场景,涵盖夜游、演艺、非遗、美食等业态,持续延伸价值链,构建出“可沉浸、可互动、可消费”的文旅新生态。

  携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沈佳旎表示,当为情绪买单成为消费主流,河南依托汉服、宋韵、功夫、赏月四大IP,让中原文化不止于记忆,而成为可住、可玩、可带走的度假休闲新风尚。

  细节藏温度,“宠客”成了河南最动人的风景

  这个假期,河南各景区凭借一系列超越游客预期的暖心服务和真诚举措,将天气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了最低,让“宠客”成了最动人的风景。

  河南大学文化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张野表示,河南文旅通过打造生动的文化符号、温馨的文旅场景和贴心的文旅服务,推进了从“文化家底”到“暖心招牌”的蜕变。

  一杯免费的热姜茶、一件及时递上的雨衣、一声耐心的指引、一份诚意满满的“1元午餐”、一张免费重游的门票……这些看似微小的服务细节,在阴冷的雨天里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暖流,温暖了游客的心,也让“老家河南”这块招牌愈发闪亮。

  正如中国旅游协会会长段强所说,未来需要“更有灵魂、更有故事、更有价值观的旅游产品”。河南的文化“魂”通过创新体验具象化,服务的“心”通过无数细节传递温情,共同构成了其文旅产品的核心价值。

  当文化遗产通过创新变得可亲近,当服务细节化作情感纽带,“老家河南”便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可触摸的温暖体验。

编辑:陈梦伊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