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炮火硝烟中的铁血战士

2025-10-25大河网-河南日报

  郑东弼

  ●1953年,时任志愿军野炮5连指挥排长

  “具体打了多少发,数不清了,只知道不能停。”

  □本报记者 徐东坡 本报通讯员 刘海青

  10月20日,记者走进志愿军老战士郑东弼的家,93岁的他早早等候在客厅。回忆起抗美援朝停战前夜的那一仗,他记忆犹新:“我们打光了所有炮弹,炮身打红了,就用湿棉被裹着打……”

  1953年7月,金城战役打响。这是1953年夏季反击战第三阶段志愿军发起的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也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次战役,郑东弼时任志愿军野炮5连指挥排长。7月26日清晨,他与连长丁立生前往营部受命,返回连指挥部后,丁连长准备向炮兵阵地传达命令,却发现电话无人接听。郑东弼紧急赶回阵地,眼前景象惨烈:阵地遭到敌机轰炸,4门炮只剩2门,副连长等多人负伤或牺牲。

  郑东弼立即将战情报告丁连长。“营长命令,你带上剩下的两门炮去6连报到,听从李启副连长指挥!”连长话音刚落,多架敌机再次轰炸阵地。一枚重型炸弹在离郑东弼不足4米的地方爆炸。“我被炸飞的土石埋住,什么也不知道了……”郑东弼说,是战友刘谋权拼命把他从土里扒出来的。半小时后,郑东弼才苏醒。他左眼失明、左耳失聪,全身负伤十余处。卫生员要把他送到野战救护所,他却说:“连长让咱们与6连战友并肩战斗,这是轻伤,不能下火线!”

  那一夜,他与6连战友拼死搬运炮弹,准备继续战斗。7月27日上午10点,营长下令:“12点前,把所有炮弹打光!”冒着敌机轰炸,郑东弼不顾伤势和战友们对敌猛烈射击。炮火轰鸣,炮身滚烫,战士们用水桶、脸盆泼水降温,后来干脆用湿棉被、湿棉袄裹住炮身。“具体打了多少发,数不清了,只知道不能停。”郑东弼说。

  中午12点,指挥部传来命令:“不打了,停战!”阵地上瞬间沸腾。战士们冲出隐蔽所,高声欢呼:“我们胜利了!”

  郑东弼16岁参军,身经百战,7次负伤未下火线,个人多次立功受奖,所在连队曾被志愿军总部授予二等功臣连荣誉。他胸前挂满的功勋章,见证着一名战士的忠诚与坚韧。

  “现在耳朵里还嗡嗡响,眼睛也看不清。”他摸摸左眼说,“比起牺牲的战友,我幸运地活下来了,看到了胜利。”

  硝烟散尽,英雄老去。那段用鲜血写就的历史,仍在郑东弼的讲述中回响。

编辑:祝萍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