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新工科”竞速赛打响,河南高校如何“弯道超车”?

2025-11-11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刘高雅)当以人工智能、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工科”浪潮奔涌而来,河南高等教育将如何应答?

近日,河南大学召开新工科战略咨询会,正式宣布将组建9大新工科学院与3大新工科研究院,标志着这所百年学府全面拥抱这场关乎未来的深刻变革。

何谓“新工科”?发展“新工科”为何成了高校转型“必修课”?如何找准路径“加速跑”?记者连线业内专家进行深度解读。

发展“新工科”,河南早有布局

所谓“新工科”,是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涵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相关的新兴工科专业。加快发展“新工科”,培养更多新型工程科技人才,既是当务之急,也是长远之策。

早在2023年,河南省教育厅便印发《河南省本科高校“新工科”专业重塑升级专项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加速推进从传统工科到“新工科”的转型跨越。

《方案》明确,要通过3~5年的努力,力争实现全省工科传统专业的重塑升级。面向产业前沿,对接重点产业链,着力打造50个左右产科教深度融合的特色优势新工科专业集群;构建500门左右新工科数字化核心课程,培养一大批新工科融合创新型学生,形成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推进“新工科”建设,就是要聚焦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面向产业前沿、对接重点产业链,发挥学科专业优势特色,推动产学研协同,充分利用关键核心技术科学研究成果,提升人才培养的服务针对性、创新靶向性。

转型“新工科”河大定下蓝图

作为河南高等教育的标杆院校,河南大学的新工科“跨界”转型,无疑为不少高校提供了破局思路与实践样本。在新工科战略咨询会上,该校校长张锁江强调,“推进新工科建设是河南大学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区域发展、加速转型跨越的必然选择”

基于对河南省和学校工科基础及现状的分析,张锁江指出,河大“新工科”建设的根本遵循是,要更加注重国家战略、更加注重AI范式变革、更加注重学科交叉、更加注重人才引领。

据了解,河南大学将围绕新能源与智能制造、纳米技术与先进材料、合成生物与制药工程、智慧化工与碳中和、计算机与软件工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低空技术与空间信息、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等方向建设9个新工科学院,围绕工业与信息安全、精密仪器与测量、未来科学与技术等方向建设3个研究院,打造“9+3”战略布局,深化“学院+研究院+基地”新模式,构筑河大新工科发展的多极引擎。

对于新工科学院、研究院的推进路径与模式,张锁江详细阐释,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为导向,打破原有学科壁垒,推动科研布局优化与主攻方向凝练,着力破解“小而散”、产业支撑不足等难题。学院以“小教学、大科研”为特色,侧重研究生培养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则专注技术攻关、中试平台与产业转化。

发力“新工科”,高校咋“出招”?

河南大学的转型有何优势?对其他高校有哪些借鉴意义?

中原经济研究院院长耿明斋认为,新工科建设须具备两大核心特质:一是学科交叉,二是解决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随着现代化的演进,事物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广泛,单一学科的知识已难以应对,必须依靠多学科协同攻关,人工智能领域尤为如此。”耿明斋表示,河南大学作为综合性高校,文理兼备的学科优势为其新工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交叉融合土壤。近年来,该校郑州龙子湖校区布局的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等学科和学院,正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生动实践。

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耿明斋认为,学术研究需要打破实验室界限,需要将学术研究从实验室走向中试基地,向中试基地、企业生产一线延伸,实现从创意到产品、从产业到市场的全链条转化,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闭环创新体系。“学科交叉和实验室成果产品化和产业化,应该是河南高校理工科发展的共同方向。”耿明斋强调。

那么,省内行业特色院校,如农、工、师范类等高校与地方应用型高校,如何走出差异化转型之路?

耿明斋表示,尽管所有高校在学科交叉、科研成果产业化方向上目标一致,但不同类型高校各有优势:行业特色院校专注特定领域,在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上更具深度;地方应用型高校则可立足区域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地方发展痛点。

例如,河南农业大学的农作物育种、畜牧养殖加工学科,河南工业大学的粮食深加工、食品科学学科,均深度对接河南支柱产业,为区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漯河某民办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不仅承载了省级中原食品实验室建设任务,更培养了大批食品行业技能型人才,成为地方产业发展的“人才摇篮”。

“只要精准定位、深耕优势,每所高校都能在创新生态中找到自身价值,发挥独特作用。”耿明斋说。

建设新工科,河南咋发力?

全省高校的深度转型,离不开政策体系的协同支撑。耿明斋建议,应从资源分配、人才引进、评价体系、体制机制等多个方面发力,为“新工科”建设保驾护航。

首先是资源分配倾斜。要延续省委、省政府创新引领政策导向,将财政预算向创新投入和高校新工科建设上重点倾斜,保障建设资金需求。

其次是创新人才引进模式。面向全球拓展人才引进渠道,比如探索“企业引进、高校共享”“高校引进、政企共享”等协同机制,既扩大高端人才引进规模,又促进不同领域、不同机构间的人才流动、业务融合。

再次是改革人才评价体系。打破“唯论文、唯著作、唯专利”的单一评价模式,将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程度以及经济价值纳入评价指标,引导学者聚焦实际应用研究。

最后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一方面要“放权”,政府向高校放权、高校向学科放权,让高校和学科在专业设置、人才聘用、评价考核等方面拥有更大自主权;另一方面要“让利”,明确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权益,落实各项科研奖励政策,让科研人员敢拿、能用成果收益,实现体制内保障与市场化激励的有机结合。

此外,耿明斋还建议,可借鉴西湖大学模式,吸引一流科学家、教育家、民间力量参与,领办创办高水平民办新型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在高端人才吸引与承载方面优势日益彰显,未来有望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编辑:陈梦伊  审核 :范昭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