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唱家到教育者,戴玉强:让年轻人站到舞台中央

豫版歌剧《茶花女》演出剧照。

歌剧《江姐》演出剧照。

歌剧《魔笛》演出剧照。

“中原歌剧周”剧目海报。

戴玉强在“中原歌剧周”演出现场与观众见面。

演出现场观众兴致盎然。
人物名片
戴玉强,1963年出生于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男高音歌唱家,一级演员。1989年,戴玉强考入总政歌剧团。1995年11月,在世纪剧院首次用意大利语出演著名歌剧《图兰朵》,凭借该歌剧,戴玉强成了业内炙手可热的美声男高音。1996年在中央电视台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中获美声组二等奖。2001年,他与帕瓦罗蒂结下师徒缘分,开始走向世界舞台。在英国皇家歌剧院演绎《托斯卡》《图兰朵》等作品,到美国巡演歌剧《阿依达》,在意大利主演歌剧《波希米亚人》;后在国内先后出演了《野火春风斗古城》《青春之歌》《西施》《运之河》等多部歌剧。2023年8月,受聘担任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
戴玉强曾获得“文华表演奖”、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第四届金唱片奖等多个奖项。
□本报记者 温小娟 曹萍 张魏
六部国内外经典歌剧作品轮番上演,台前幕后近千人参与,吸引万余名观众走进剧院……11月18日晚,随着歌剧《丑角》在河南艺术中心大剧院落幕,持续13天的“中原歌剧周”也画下圆满的句号。大幕虽已落下,这场音乐盛宴在人们心中激起的涟漪,却仍在荡漾。
作为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产教研融合项目,“中原歌剧周”是学院院长、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戴玉强的又一次尝试创新和教学实践。10多场演出,戴玉强一场不落赶到现场,他挺拔的身影奔走于台前幕后,既是演员们的“主心骨”,也是台下最认真的观众。
近年来,戴玉强渐渐从万众瞩目的舞台,走向音乐教育的讲台,开启了培育新人之路。2023年8月,他来到河南受聘担任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院长,从完善音乐教学、筹建音乐学院,到排演大型歌剧、培养拔尖人才,戴玉强把众多青年人推上台,把河南歌剧推向全国,在更大的舞台上唱响河南声音。
高雅音乐也可以接地气
“师傅,师傅,我这个字有点找不到感觉。”“师傅,你帮我听听这句唱得到位吗?”……11月9日,距离歌剧《魔笛》开演还有一个小时,在后台趁着演员们的化妆间隙,戴玉强还在一一为他们做最后的指导,不时地亲自演唱示范。
“你们唱得都很好,放心大胆地上台唱,不用紧张害怕,一点问题没有。”他拍着演员的肩膀,大声地为大家加油打气,后台一片大战前的振奋。
大幕拉开,古典歌剧的巅峰之作、莫扎特毕生挚爱的传世经典《魔笛》正式开演。堪称“视觉暴击”的舞美设计、演员们深情投入的演绎,将观众牢牢抓住,沉浸其中。最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舞台上有角色竟然来了一句“中不中”,还用河南方言唠起“家常”,熟悉的乡音让“高冷”的歌剧突然有了烟火气,台下观众会心大笑的同时,更忍不住跟着接话互动。
戴玉强就坐在观众中间,紧盯着台上演员的一举一动,还不时观察周边观众的反应,像是家长看自己的孩子演出一样。
演出结束后,75岁高龄的马女士说:“传统与创新相遇,西方经典邂逅中原文化,带来了视觉与听觉的盛宴。”还有观众说,“没想到古典歌剧能这么互动,全程注意力都被牢牢抓住”,“舞美绝了,方言加持更接地气”。听到大家的评价,戴玉强欣慰地笑了。
“我们这次选取的剧目有《江姐》《党的女儿》这样的红色经典,也有《魔笛》《塞维利亚理发师》《女人心》等国际经典,同时不拘泥于传统演绎,进行了一些突破和创新,希望拉近歌剧与咱河南人的距离,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剧院来听歌剧。”戴玉强说。
歌剧被称为音乐产业的“航空母舰”,是西方表演艺术里最完整的形式,从吹拉弹唱到作曲、指挥、钢琴伴奏,从服装、灯光、舞美到化妆、宣传、推广,一样都不能少。集中上演六部歌剧、连续演出十几场,放眼全国,也从未有过。但是,戴玉强凭着一股韧劲儿,带领音乐学院师生、全省的优秀青年演员,克服种种困难做到了。
早在一年前,“中原歌剧周”就开始筹备。选取剧本、确定人选、组建乐团、带领排练、请外援支持……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的很多师生都参与了进来,戴玉强更亲力亲为,领着大家一遍遍打磨作品,解决一个个问题,硬是把很多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为了节省成本,很多服装、道具都是他和大家一起挑选、制作。“比如演出中一面必需的道具墙,工厂定做要十几万,我们在网上找老房子的旧门旧窗,几百块钱搞定;还有一个篮子,从网上买个新的回来做旧,在地上磨、抹鞋油都不行,最后我试着用酱油涂上,效果不错,现在篮子还有一股酱油味儿。”戴玉强哈哈大笑,这些在他看来都不是难事儿,歌剧呈现的效果好、师生在实战中得到锻炼、观众能用一顿饭的钱看上歌剧,才是他最看重的事情。
“要把音乐学院的事、把做歌剧的事,当成自己家过日子一样,能省一分是一分。归根结底,我们希望证明,高雅艺术不一定是昂贵的,它可以更接地气。”戴玉强说。
把年轻人推到舞台中央
11月14日,记者走进位于郑州市芝麻街公园里的戴玉强工作室,一进门就看到了摆在房间中央的钢琴。“这里是办公室,也是教室,经常在这里给学生上课。”戴玉强热情地将记者让进屋内。
来到河南后,戴玉强积极进行音乐学院的筹建,针对教学、科研、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动作连连,与此同时,着手培养历练青年人才成为他工作的重中之重。他先后开展了民族歌剧研修班、外国歌剧研修班、“河南省声乐拔尖人才培养项目”,在普契尼逝世100周年的特殊节点,促成河南与普契尼音乐节及基金会签约,成为全球唯一合作方,将首届普契尼国际声乐大赛落户中原,未来将每两年举办一届,为河南音乐生态注入了国际基因,为本土音乐人才争取了更多迈向国际舞台的机会。
拔尖人才培养项目每年从全省范围内招收10个人,有河南歌舞演艺集团青年演员、全省各地大学的声乐老师以及学生。“就在这里上课,从技巧培训到唱片段,再到把一整部戏完完整整地装进他们的脑子里、长在身上,目标是按照歌剧表演艺术家的标准来培养。”戴玉强说。
董荻是拔尖人才班第一期的学生,跟随戴玉强学习了近两年。“戴老师是大明星,台上也很威严,开始时还挺紧张,但接触后才发现他一点架子都没有,特别亲切,我们有问题随时都可以向他请教。”在他眼中,戴老师特别会“顾人”,总是为其他人考虑。
舞台是检验学习效果的试金石,也是磨炼技能的最好课堂。于是,2024年戴玉强排演经典歌剧《茶花女》,让这些青年演员挑大梁,让音乐学院的师生参与其中。
“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从来没排过这么大规模的歌剧,能演成吗?”董荻的想法,也是当时很多人的顾虑。
但戴玉强却不为所动,他坚信一定能成功。因为要用意大利语演唱,他在音乐学院亲自带领合唱团读台词、拍着桌子打节奏,再到演唱,同学们惊奇地发现,自己原来也可以唱好意大利作品。
董荻回忆说,那时老师经常给我们讲他的经历。戴玉强第一次学习意大利歌剧时,每天都是数着火柴棍练习,练一次拿一根,每天必须数完一盒;他第一次演出歌剧《图兰朵》,上台前一晚完全睡不着,候场时腿直发抖,上去唱了几句后才渐入佳境。
戴玉强用自己过往的经历和经验,激励年轻人帮助大家建立信心,克服了心理关。最终,青春版《茶花女》在河南连演10场,场场爆满,让观众近距离感受到世界经典的魅力。他还带着近300人的团队演到了北京、广州等地,受到业界高度评价,让更多人看到了不一样的河南音乐,既锻炼了队伍,也为音乐学院培养年轻的老师、同学,让这群年轻的河南音乐人收获了不一般的体验和成长。
“戴老师不仅教给我们歌唱和表演的技巧,还有很多对音乐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尤其从他身上感受到的肯吃苦、坚持不懈的那种精神,都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影响。”戴玉强的学生、郑州科技学院青年教师马晓芮说。
“光在琴房里、教室里学习表演艺术,是不足够的,那只是成长的第一步,所有成熟的演员还是需要在舞台上去磨练、摔打。”戴玉强说,希望把自己一生的经验心得、所有的技能、对生命的认识传授给年轻人,也为更多年轻人搭建一个锻炼、成长的舞台,为河南培养更多优秀的音乐人才。
让河南音乐被更多人听到
郑州大学河南音乐学院副院长杜宏亚和戴玉强是工作搭档,也是他生活中的朋友,他见证了戴玉强在河南很多忙碌的日夜,很有感触,“他不单单推出了几部歌剧的演出,更重要的是深刻地改变了很多人对于河南原有声乐的印象,促进了视野的拓宽、理念的更新,河南大众的关注,全国业内的关注,年轻群体的呈现,低成本的制作,让河南音乐的影响力持续提升。”
长久以来,河南的高雅音乐演出市场虽有潜力,却缺乏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高规格的艺术呈现平台与国际化的专业赛事,本土音乐人难有登台演绎整本歌剧的机会,更难获得与世界顶尖水平对话的契机,观众也常需远赴北上广追寻经典。
这两年,河南保利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笑语感受到河南音乐艺术版图的深度变革与重塑,他说,戴玉强老师带来的不仅是顶尖的艺术理念,更是一套“人才培养+剧目创排+赛事赋能+市场检验”的完整音乐生态链,《茶花女》《魔笛》《党的女儿》《江姐》等戏剧经典的创排演出,实现了“本土力量+国际水准”的完美结合,90%的本土艺术家阵容让河南音乐人才得到实打实的舞台历练。尤其是豫版《茶花女》连演10场,场场爆满,吸引近两万名观众走进剧场,40%的省外观众不远万里而来,线上直播观看人次超千万,与普契尼国际声乐大赛的热度相互加持,共同创下河南歌剧与声乐领域的历史新高。这种“产教演+赛事+市场销售”的创新模式,让艺术教学与赛事成果得到市场检验,又让演出市场获得优质内容供给,为中国歌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完美样本。
提升音乐影响力,让“高冷”的歌剧走进更多普通人的生活,是戴玉强一直努力的目标。现在大家都在网络上观看各种演出,为什么还要到现场去呢?“歌剧演出,在电视上、网络上看到的和现场情况完全是两回事儿。如果真的能走进剧院,静静地坐下来,你一定能有不一样的感受,能在歌剧里滋养自己的灵魂,这是非常有意思的。”戴玉强打了个比方,就像是咱们河南人吃惯了烩面,去尝一尝比萨,也会觉得很好吃,体验到别样的味道。
如何让歌剧更适合河南人的口味?戴玉强希望能“烹制”出更加原汁原味的歌剧。“经过长期的酝酿与筹备,下一步,我们至少创作一部或两部真正扎根于中原大地、反映中原风格、展现中原人情世故与独特审美情趣的原创歌剧作品。这将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原创音乐。”他踌躇满志地说,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激情。
确实,戴玉强挺拔的身姿、旺盛的精力,很容易让人忘记他的年龄,他也一直如年轻人一般向前冲,不曾停下脚步。
“不管是音乐学院建设还是歌剧事业发展,想要达到目标,只需要不停地去做这个事情,这个很朴素,没有什么真谛,就是简单俩字儿——努力。就像那句歌词唱的‘当坚持成为唯一的选择,我的命运就被星光恩泽。’谁咬得住牙坚持下来,闪耀的星光就会恩泽谁。”戴玉强浑厚的声音中透着笃定和执着。
编辑:陈梦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