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重病后,八旬老人将10万元养老钱捐给绿化事业
大河网讯 (记者 刘瑞朝)今年8月份,郑州市一位老人被疾病击倒。这场突如其来的“不治之症”,更坚定了他的一个想法:要把自己的10万元养老钱捐给绿化事业、捐给国家。郑州市绿化工作服务中心接过了这份爱心,在明年春季义务植树期间,将代老人种下一片7.5亩的混交林。

郑州市“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
善举|身患重病,老人将10万元积蓄捐给国家
11月20日上午,在老先生家中,躺在床上的他给记者讲述了自己捐款的初衷。
他说,从16岁参加工作以来,整整70年时间里,他的身体一直很健康,没有因病住过院。今年8月,一场突来的大病将他击倒。但是,他说,这次捐款,并不是因为这场“不治之症”,而是很早以前就有了这个想法。
早在1978年,老先生就开始了向国家捐款。他是将钱捐给中国科学院,支持国家的科技事业,信封上并没有留下名字,也没有留下确切的地址。“我每月捐5元钱,但在连续捐了8个月后,信息还是被国家查到了。”老先生说,当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夕,他的事迹获得了媒体的报道。
当时“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刊登后,他的事迹又在全国各地大小报纸刊登。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领导作了批示,要求大家向郑州市公交公司大修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学习。
虽然捐款一事遭到了一些负面议论,但他对自己奉献国家的举动并不后悔。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存了一些钱,希望在生病时有个保障。今年8月突遭重病后,他决定要把存款捐给国家。
随后,老先生联系到了郑州市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希望将10万元钱捐出去,用于国家的造林绿化事业。“我年纪大了,能为社会做的实在有限。把这钱捐给植树基地,让更多树苗茁壮成长,给社会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这是我最大的心愿。”他说。
推动|明年义务植树期间,10万元善款将化为7.5亩混交林
“作为一名从事绿化工作多年的‘老兵’,当我们接到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打来的电话后,对老人的善举非常感动和敬佩。”郑州市绿化工作服务中心主任郜学义说,他们及时与老人取得联系,到老人的家里进行了具体的对接,同时通过他的家人对有关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
郜学义说,他们向老人及其家人介绍了“互联网+义务植树”项目,以及捐款的途径和落实的路径。第二天,老人委派孩子对登封市的郑州市“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进行了考察,他们对近年来义务植树成绩非常满意。第三天,老人就让孩子代办,将10万元捐到了郑州市“互联网+义务植树”项目中。
郑州市“互联网+义务植树”基地。
老人选择了银杏树和国槐,郑州市绿化工作服务中心又推荐和提供了油松、白皮松、柏树等长寿树种,将在义务植树基地内打造一片7.5~7.6亩的混交林。
“明年3月义务植树期间,我们将邀请老人的家人现场进行监督,查看10万元善款的落实情况。”郜学义说,他们将对树种的选择、植树的间距等进行系统的谋划,同时会安排长期从事义务植树的专业人员完成这项任务。
在明年义务植树活动期间,郑州市绿化工作服务中心还会制作宣传板,对近些年来捐款1000元以上的爱心人士进行现场宣传,引导更多市民学习老人的精神,投入到郑州市的绿化事业中来,共同打造美好的生态环境。
老先生说,对于他个人来说,这是一份死前的光荣,对于国家来说,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启发和引导更多的年轻人投入造林绿化事业中来,为社会奉献一些爱心,服务于国家建设。
“在老人真心的流露和表达中,我们感受到了老人对党和国家的殷切的爱。”郜学义说,老人胸怀责任、心系绿化事业的奉献精神很伟大,老人乐观向善、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肃然起敬,也值得社会各界人士学习。
编辑:张龙(小) 审核 :赵汉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