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负翁”当不得
□周慧虹
电子设备、运动装备、化妆品、健身卡以及旅游、聚餐……对于时下许多年轻人来说,这些越来越成为日常消费当中的一种常态。然而,由此导致的收入与支出日渐失衡,使得一些年轻人陷入“畸形消费”“透支消费”“盲目消费”的泥潭,早早背上债务负担,成为所谓的“负翁”。
近期公布的两项调查,对于年轻人消费做了更为细致的刻画。海尔消费金融结合近三年数据发布的《2018消费金融报告》显示,相比70后、80后主要围绕家庭消费,更多90后“对自己更好一些”,注重生活品质提升,更多选择超前消费。在使用过消费信用贷款的样本群体中,26—30岁用户占比最高,达到26.56%。根据蚂蚁金服和富达国际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35岁以下的中国年轻一代,56%暂未开始为养老储蓄,部分年轻人处于“零储蓄、高负债”状态。
年轻人的畸形消费方式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人,皆是弊大于利。据媒体报道,因为房价太高或没有购房资格,一些大城市的年轻人干脆淡化买房规划,甚至想方设法提取公积金补贴日常消费,这种不够理性的消费方式,背离了公积金等国家政策的设立初衷,对其正向社会功效形成冲击。除此之外,年轻人热衷于过度消费,很大程度上助推了校园贷、现金贷等互联网违规违法信贷行为的肆虐,给金融稳定与社会和谐构成威胁。
虽然我们可以用一系列调控举措,规治年轻人过度消费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如此消费行为给涉事年轻人自身带来的伤害是长久的。比如,盲目消费会影响年轻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容易导致其在个人成长道路上走偏;一些年轻人因无力还债而不得不在个人征信记录中留下信用污点,给自己今后正常的工作、生活造成很大障碍;更别提个别年轻人因身陷债务危机而“病急乱投医”,最终身陷囹圄或酿成生命悲剧……
年轻人并非不能负债消费,但要注意“借贷消费”与“透支消费”的本质区别。理性消费讲求的是量入为出,无度透支任性而为,生活注定不会富有诗意。引导年轻人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和金融观,尤其是各级学校要有意识地将消费教育和生命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对于种种蓄意诱导年轻人落入金融消费陷阱的市场经营主体,应加大监管与打击力度。疏堵结合,年轻人才能摆脱“负翁后遗症”,不负青春好时光。
编辑:郭同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