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雷:推动沿黄核心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三年来,河南省沿黄核心区(郑州、开封、洛阳、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三门峡、济源)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批示精神,牢牢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重大要求,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上下一盘棋”思想, 因地制宜、统筹推进,沿黄核心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黄河一直体弱多病,水患频繁,当前黄河流域仍存在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究其原因,既有先天不足的客观制约,也有后天失养的人为因素”,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非一日之功。
当前,沿黄核心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不合理的矿山开采和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导致沿黄核心区植被覆盖率下降、山体裸露、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和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4.8个和2.2个百分点。环境监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环境法律和配套政策之间缺乏有效衔接。部分企业和群众环保意识淡薄,存在违规采矿、采砂, 乱占、乱排等现象。生态补偿效益机制不完善,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二是防洪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一级悬河”“二级悬河”问题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防洪工程体系仍存在短板,“一线七库”规划中有3个库还未建设,防洪能力未能充分发挥。三是水资源矛盾相对突出。沿黄核心区承载着河南省近一半的人口,但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省的4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4/5,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10,属于极度缺水地区。黄河被过度开发,黄河水开发利用率高达80%,枯水年份甚至超过85%,远远高于国际警戒线40%的标准。四是高质量发展不充分。“双碳”任务任重道远,“高耗能、高污染”的燃煤、冶金、化工等工业企业偏多,产业结构偏重,一次性化石能源消费为主, 非化石能源消费偏低,煤炭依然是最主要的消费能源。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创新人才缺乏、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2021年沿黄核心区R&D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3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左右。五是黄河文化内涵挖掘不足。黄河文化遗产时间跨度大、空间布局复杂,大多分布于农村,呈现“后继缺人”的局面,文化遗产保护难度大。对黄河文化自身资源的挖掘还不足,黄河文化的国际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强。龙头和骨干文化企业较少,文化企业竞争力不强,文化企业整体实力有待提升。
从沿黄核心区和全省的发展关系来看,沿黄核心区GDP占全省的比重在58%左右,人口占全省的比重在48%左右。因此,要解决好河南段黄河流域的问题,必须把沿黄核心区作为主战场,解决好沿黄核心区的问题,就是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定盘星。
提升沿黄核心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协同推进大治理大保护。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修复治理。黄河流经的各地市之间要学会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敢于打破行政、部门壁垒,尝试建立流域城市之间补偿机制。创新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河长制+”的统筹协调作用,依法划定河湖管理和保护范围,建立政府党政负责、公众积极参与的保护机制,落实各个部门主体责任,严格整治生产和生活污水、垃圾向黄河流域倾倒的行为。推广卫星遥感技术,加强对全流域生态状况的监测评估,建立生态环境监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环境监测和执法监管水平。建立多元化、市场化的补偿机制。建立碳汇补偿和交易机制,鼓励社会各类主体参与生态保护补偿活动。
二是坚持“四水四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严格落实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的政策,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产,通过集约用水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沿黄核心区水资源供需不匹配的矛盾,推进各领域和产业集约用水,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相匹配的发展新局面。明确区域用水总量指标,合理确定各县市用水配额,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确保各区域用水量处于用水配额限度内,对超额用水区域实施处罚。提高农业、工业及城镇用水效率。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建设高标准节水灌溉农业示范区,利用现代技术配备智能灌溉系统,灵活使用多种节水灌溉设备,最大程度地提升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推进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严控高耗水企业用水,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推进老旧供水管网系统更新改造,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损漏概率;加强城市生活废水统一收集处理和回收利用;城市绿化植被选择耐旱型植被,使用回收处理再生水进行灌溉。
三是坚持创新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提质增效。加快推进省级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智慧岛”双创载体的落地,增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载体功能, 整合资金、人才、平台、土地等各个要素,激发创新活力。加大科研机构与企业、大院名所、高校的合作力度,实现创新要素最大限度的整合,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形成创新高地。加快布局未来产业、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创建省级、国家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集群,形成链式集群新格局。升级能源消费方式。通过技术升级、技术改造等措施推进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减耗降碳。积极发展绿色清洁能源,降低一次性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提升郑州市作为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的集聚能力,加强郑州市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实现郑州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流程, 推进跨区域、跨系统、跨层级的“一体化”服务,扎实推进“一网通办”“跨省服务”。
四是坚持守正创新,打造经济—生态—文化为一体的沿黄生态走廊。加强对黄河文化的保护和发掘。加大对仰韶文化、二里头夏都、安阳殷墟等黄河流域文化遗址的保护力度,深入挖掘遗迹代表的中华民族起源的姓氏文化、黄帝文化等文化资源,大力弘扬黄河文化,推出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媒体节目、艺术作品。推进豫剧、河南坠子、花木兰传说、板头曲、火龙舞、皮影戏、唐三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建设,促进相关文创产品进入大众的生活。加强对黄河文化时代的精神研究阐释。将愚公移山、夸父逐日与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结合起来,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打造沿黄生态走廊,推动生态保护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整合流域内古都、黄河、运河等线性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旅游线路延伸、服务升级, 打造精品旅游品牌,提升“行走河南夸父追日·读懂中国”文化旅游品牌形象,打造黄河流域生态风景线,以生态走廊建设为基础,推动沿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加强国际国内文化交流。开展文化旅游节、文化节、民俗节等活动,提升世界太极文化旅游节的影响力,积极筹办国际性的文化交流活动,提升黄河文化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力。
【作者:曹雷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2023年度创新工程项目“新时代黄河流域发展指数综合测评及分区提升策略研究”(23A06)阶段性成果】
编辑:申久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