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32岁学艺,17年笔耕不辍 他是千年古刹风穴寺的“活宝典”

2020-05-14大河网

韩伟

风穴寺的故事韩伟娓娓道来

  韩伟,汝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工作人员,32岁那年,开始尝试做风穴寺导游。从最初翻阅各类历史典籍到遍访周边村民,韩伟花费了17年时间编纂上万字的风穴寺解说词。倾听他的解说,让人对风穴寺景区的每一处建筑特色、历史典故、人文故事有了更多、更新的认识。

  韩伟说,希望通过他的讲解,让这座千年古刹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5月12日,韩伟在接受采访时说,受疫情影响,风穴寺景区里的风穴寺暂停对外开放,他的日常工作,目前主要是巡查电线电路,检查消防器材,保障文物安全。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张鸿飞实习生郝鹏胳文图

  被誉为七世同堂的“古建筑博物馆”

  千年古刹风穴寺坐落在汝州城北九公里国家级森林公园风穴山中。自风穴山门往里走,两山夹道,山间苍松翠柏,步行大约1500米后,至寺门前,“白云禅院”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寺门方现。

  “据《风穴志略》记载,风穴之坳有三泉,一为伏流,一为东峡,一为西峡。三水于寺东汇入桃花涧。涧上为‘桃花岸’”,在韩伟的讲述中,一个历史画面中的风穴寺得以还原,桥下涓涓细流涌动,河岸桃林落英缤纷。初至风穴寺,给人一种“忽逢桃花林”之感。

  风穴寺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公元190年),为天台、临济两宗祖庭,不少中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寺内常年香火旺盛。风穴寺完整系统地保存了北魏、唐、宋、金、元、明、清历代建筑140余间,建筑设计精巧,宏伟壮观,荟萃了各时期的建筑风格和特点,集结构学、美学、风水术、建筑学于一身,融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在建筑和宗教方面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风穴寺被专家们称为七世同堂的“古建筑博物馆”。1988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而立之年韩伟学习当导游

  每每回忆起接圣桥、攀桂桥、玉带桥三座明代桥梁被洪水冲毁的场景,韩伟都会觉得很惋惜:“现在想想当时的建筑被冲毁了,非常可惜。有一部分构件是被捡回来了,但那些建筑是不可复原的,它是代表着一个时代”。

  2000年7月,一连几天的强降雨天气,让汝州深陷洪流之中,风穴寺也陷入一片汪洋。寺院内古建筑的一些构件被冲散、部分石刻丢失……

  当时,韩伟的父亲韩书义在风穴寺景区售票。大水到来时,韩伟跟随父亲来到风穴寺帮忙抢救文物。也是在那之后,韩伟成了汝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的电工。

  洪水过后至2003年,风穴寺文物保护管理所主要在做文物修缮工作。2003年“非典”时,风穴寺内仅有的两名导游经常下乡,需要导游时没有导游是常态。于是,时年32岁的韩伟决定尝试做导游,无数次查找、翻阅市文管所有关风穴寺介绍的书籍,上网查询资料,抄写、背诵导游词。

  每当遇到有关风穴寺、有关佛教方面不懂的内容,不管从哪儿看到的、听到的,韩伟都会记在本子上。“游客提出的疑问,第一次可以回答不知道,第二次或许还是讲得不清楚,但是第三次再不知道,自己也觉得对不起自己”,韩伟有被游客难倒的时候,但寻找一个又一个问题的答案,让韩伟越学越觉得乐趣多多。也正是日积月累的探寻,让韩伟对风穴寺有了更多的认识,对寺内的建筑、古迹也更加珍惜。

  风穴寺有三宝件件都是“国宝”

  寺内有三宝,“唐代七祖塔”“宋代一口重达9999斤铁铸大钟”和“金代中佛殿”。

  七祖塔,天台七祖贞禅师舍利塔,建于寺中心,塔高24.17米,为方形九层密檐式空心砖塔,塔身外轮廓呈抛物线,每层四角置有铃铎,微风中叮当作响悦耳动听。据文物专家考证,在全国现存一百多座唐塔中,保存完整的只有6座,而这座七祖塔就是其中的一座。因此被文物专家称做国宝,是风穴寺第一大“国宝”。

  悬钟阁,建于寺院西南角一丈八尺高的方三丈石台上。阁内有四根粗大的木柱,顶天立地,柱端架着一横梁,梁上悬挂宋代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的一口铁铸大钟,重达9999斤,为宋代保存至今的稀有珍品。也是河南省现存最完整最大的一口铁钟。将9999斤重的大铁钟悬挂至梁上,游览至此不得不让人佩服古人的智慧。

  在全国保存完整,且能完好悬挂的铁钟,唐宋时期的全国只有五口,此钟为其中之一,是风穴寺第二大“国宝”。

  《风穴志略》云:“画栋凌空,每一叩击,隐隐响从天际来,缭绕岩谷。”

  中佛殿,始建于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其规制完全按照北宋皇家营造法式所建,为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殿内彩绘至今800多年还可以看到,拱眼的壁画也保持着原貌,是风穴寺第三大“国宝”。

  中佛殿的建筑采用的是“减柱”造法,檩下只用一根长昂高高挑起,用来减少殿顶对大梁的压力。层架结构科学合理,在研究古建筑和力学方面有很高的价值,为国内古建筑之精品。

  另外,风穴寺内的一些石雕、砖雕、木雕匠心独具、工高艺精,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希望能让游客更加了解这座千年古刹

  随着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提高,更多的人已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式的“打卡”,而成为一场深度的文化体验。“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为发展现代旅游业、促进文化传播的必然选择。

  2016年,汝州市官方宣布风穴寺景区正式取消门票,此举对于人们了解“中国古建博物馆”古建精髓,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导游,韩伟不单单只专注于研究学习风穴寺文化,对于与之相关的内容,也充满了兴趣。其中一个原因是为了和游客无障碍沟通交流。韩伟说:“有一部分游客过来会问一些问题。比如,风穴寺有一座大雄宝殿,白马寺有一座大雄殿,为啥会有这个差别呢?因为白马寺那个大雄殿里有元代的十八罗汉,是从北京故宫调入的,为传世极稀的文物瑰宝,国内已非常罕见,寓意宝在其中。”

  关于佛教文化的问题,韩伟会向对佛教研究比较深的人请教。古建筑专家来时,韩伟会抓紧时机请教,有时也通过网络搜集资料,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有时,韩伟也会走访附近上年纪的村民,了解有关风穴寺的故事,并把它融进解说词里。

  “学书不如走遍祖国的名山大川。”除特殊情况外,韩伟大概每月会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外出旅行一次。在有古建筑、寺院的旅游地,韩伟会在古迹、古碑刻旁多逗留一会儿,“对一个地方多一些了解,对于遇到的问题就多了一个答案”。

  韩伟说,作为导游,要让游客来到景区之后,了解到整个风穴寺的文化,也希望通过他的讲解,让这座千年古刹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编辑:张馨予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