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

苏信有约 畅享“双城”

2025-04-02大河网-河南日报

信阳·淮滨中心港至苏州·太仓港航线成为连接苏信两地的水上黄金通道。本报记者 刘宏冰 摄

2022年8月27日,信阳至苏州的直达高铁开通,乘坐该趟高铁的旅客在信阳东站拍照留念。刘鑫 摄

固始县纺织园的工作人员在操控智能生产机器,产品主要销往苏州等地。夏义 摄

位于豫东南高新区的苏信合作总部基地。徐晨曦 摄

  □本报记者 卢松 刁良梓 本报通讯员 韩蕾

  春日的信阳,群山叠翠。位于信阳市浉河区吴家店镇的苏州农产品直供示范基地内,连片成海的蔬菜长势喜人。

  这里的蔬菜会跨越700公里的山河阻隔,通过全程冷链物流,让藏在大别山腹地的绿色农产品直达苏州市民的餐桌。

  千里“姻缘”一线牵。信阳,地处鄂豫皖交界处,是河南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苏州,则是长三角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近三年来,搭乘苏信合作的“快车”,信阳架起了直通长三角的快速通道,敲开了苏州万亿级消费市场的大门,为河南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实践样本。

  推倒“隐形门” 远亲变近邻

  “太方便了,时间缩短了将近5个小时。”3月31日上午9时05分,信阳人王月乘坐G3119次高铁快速驶离信阳东站,6小时36分后抵达苏州。

  这趟首发于2022年8月27日的高铁,自开行以来,始终“一票难求”,直接推动了两地的人流、资金流加速转动。王月几乎每周都要在苏州和信阳之间往返,她的生意也随着信阳至苏州高铁的开通,愈发红火起来。

  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确定了苏州与信阳的对口合作关系。与“中国最强地级市”苏州“牵手”,让信阳革命老区的人民既兴奋又忐忑。

  兴奋源于长三角发达地区的经济带动和资源加持,忐忑则来自长期形成的桎梏——思想观念的差异、要素流动的梗阻、行政壁垒的阻隔等,这都是盘桓在两地合作中的“隐形大门”。

  如何破局?“关键在于思想破冰。”信阳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梁玉峰说,“要摒弃过去守旧固化的行政思维,学习苏州‘自主创先、融合致远’的创新实质。”

  信阳开展苏州精神专题学习研讨活动,同时,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的方式,让全市干部在思想观念和干事方法上与苏州“同频同轨”。近三年来,苏信两地组织71个班次、3637人互赴对方城市开展能力提升或党性教育培训。

  思想的破冰带来的是行动突围,一场既要“输血”更要“造血”的改革就此展开。

  交通率先突破。近三年来,随着苏信直达高铁的开通,“千里淮河第一港”信阳·淮滨中心港与“世界第一大内河港”苏州·太仓港也成功“牵手”,淮滨—苏州太仓集装箱航线不断加密……苏信共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起“外联内畅”的立体交通网络,让苏信由“远亲”变“近邻”。

  制度机制持续创新。围绕对口合作落地,结合两地实际情况,江苏、河南两省,苏州、信阳两市先后出台一系列实施方案、意见和计划,让苏信合作有章可循,蹄疾步稳。

  更深刻的变革在于打破行政壁垒。苏信推行“跨省通办”清单,社保卡服务、公积金提取等305项高频事项实现“一地受理、两地协同办理”。仅2024年,就有1.9万余名信阳籍务工人员,在苏州通过“养老保险跨省通办”成功参保,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

  “破除壁垒不仅仅是‘推倒围墙’,更是搭建更高标准的‘开放之门’,在统一全国大市场建设中达到合作共赢。”梁玉峰说。

  栽下“梧桐树” 洼地变高地

  3月18日,信阳火车站南广场,“工益就业·苏信合作”春季招聘会如期举行。来自苏州的60多家企业与信阳200多家企业展位交错排开,求职者络绎不绝。

  线上发布苏州企业用工信息,线下组织苏州企业开展专场招聘活动,再加上联手打通交通、参保等堵点,苏信两地给人才流动装上“万向轮”。

  3月25日,固始县河南东恒纺织产业园内,负责人齐本亮正在查看车间生产情况。“园区内大部分工人都是跟着我从苏州回来的返乡人员。”齐本亮介绍,“我们已将生产全部转移回固始,形成‘信阳生产+苏州销售’的产业协同模式。”借助苏信合作契机,固始县相继建成了回归园、苏信园等13个纺织专业园区。

  数据显示,2024年以来,信阳通过实施“雁归来”工程,累计吸引21万余名信阳籍在外务工人士返乡就业创业,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超万人。

  一边是苏州产业转移,一边是信阳产业承接,两地正逐步找准合作“共鸣点”,寻找共赢最大“公约数”。

  俯瞰我省东南大地,豫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正成长为改革发展新高地。

  在这里,占地1000亩的苏信合作片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正在紧张施工中的苏信合作总部基地,“青砖小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显得格外清新。一楼展厅陈列着亨通集团、信达生物等30多家意向合作的苏州企业概况。

  “园区经验”是苏州经济腾飞的重要密码。2023年5月,苏信两市联合组建信阳市苏信产业合作发展有限公司,以市场化模式在豫东南高新区、信阳市高新区建设苏信合作产业园,作为集中承接苏州产业的平台载体。“以苏信合作产业园为主阵地和主战场,通过飞地经济、合作共建、专业运营等多种形式,对口承接苏州优势产业,链式发展产业集群。”信阳市苏信产业合作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亚楠说。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24年7月19日,由中国民营500强企业中亿丰控股集团与信阳高新区联合打造的中亿丰苏信合作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工建设,这个总投资10亿元的项目,将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长三角企业“跨省安家”铺平道路。据统计,2022年5月至今,信阳累计招引签约苏州企业投资项目159个,合同总金额392亿元。

  而在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苏信合作又迎来重大发展机遇。2月5日,春节假期后首个工作日,中国民营500强企业中亿丰控股集团与信阳市人民政府、万华生态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绿色智造产业链整体“嫁接”到信阳,实现苏信合作的关键突破。

  科技研发在苏州,产业落地在信阳。紧贴信阳纺织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信阳市联合苏州大学开展纺织服装产业科技成果发布及技术对接会;两市科协联合举办2023中国(信阳)科技赋能绿色家居产业发展大会,苏州市设计师协会与万华禾香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借助苏州高端科技创新资源,信阳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本地转移转化,加快构建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

  要素互融、人员互访、贸易互通,近三年来,围绕“信阳所需、苏州所能”和“苏州所需、信阳所能”,信阳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领域找准点位,破围墙、建机制,“双城”合作迎来了百花竞放的春天。

  牵手“好朋友” 老区变前沿

  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安徽省六安市叶集区共同建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合作区,河南省信阳市谋划与湖北省黄冈市、安徽省六安市共同推进省际毗邻地区协同一体化发展,信阳市加强与长三角区域重点城市交流……在苏州市支持下,信阳市接连参加2023年、2024年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活动,硕果盈枝,抢滩长三角又迈出了重要步伐。

  不仅如此,苏信两市协商制定《苏信公共资源交易领域跨区域合作方案》,深度挖掘两地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合作潜力,共同谋划区块链合作项目,成功申报省级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

  “从制度破冰、产业协同到多要素深度重构,中部欠发达城市如何全域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苏信合作开辟了一块‘试验田’,具有开拓性意义。”河南省区域合作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晓沛说。

  区域合作的魅力,就在于各地区各展其长,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互利共赢。作为内陆经济大省,河南积极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区域协调发展步履铿锵。

  2月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蛇年春节后首次高规格会议——河南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大会,提出“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循环枢纽,打造国内国际市场双循环支点”。全国两会刚结束,3月22日至23日,河南党政代表团又到“邻居”山东省学习考察,两省开启了一场双向奔赴的“豫鲁有约”。

  梳理河南各城市之间,也在融入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中“你追我赶”。以内河航运为依托,周口临港开发区积极培育新兴临港产业集群,兴建豫沪合作周口产业示范园,成为我省区域经济合作的典范;河南的北大门安阳市,与北京市西城区缔结友好城市,打造中原经济区对接京津冀、衔接环渤海的重要门户;河南绵延5000多公里的省界线上,星罗棋布的村镇正加快从省际边缘走向区域合作的开放前沿……

  立足一域,着眼全局。当河南吹响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冲锋号角,依托苏信合作走在前列的老区信阳,既有奋勇争先的“老底子”,也在进行着改革创新的“新探索”。

  专家点评

  在更广阔的区域合作舞台上拔节生长

  □信阳市委党校经济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张臻

  信阳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是三省通衢的山水茶都。2022年6月开启的苏州信阳对口合作为信阳带来重大发展机遇。近三年的对口合作实践中,苏信两地始终秉承深化区域合作协作、推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初心,在双向奔赴中开启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实践。两地协同建立健全对口合作工作机制,持续深化常态化对接交流,推动两地同频共振、互补发展;围绕“信阳所需、苏州所能”,找准点位、开题破局,集聚两地优势资源,共建合作平台载体,促进文化互通、交通联通、产业贯通、创新融通;把握合作机遇,信阳全方位向苏州学习,思想上对接、工作上对标、行动上对表,积极主动融入苏州产业链、供应链,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积极合作与融入将打破区域发展的路径依赖,实现向上生长、向外开放,推动区域经济从“单兵出击”迈向“协同作战”。通过苏信对口合作,信阳加强与长三角高效互联互通互动,正变省际边缘为开放前沿,逐步成为长三角产业协同创新区、豫东南开放桥头堡。苏信对口合作正是当前全省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和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一个缩影。河南应在加快融入和主动服务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自觉把准定位、奋勇争先,推动生产要素畅通流动、各类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潜力充分释放,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质增效,在更广阔的区域合作舞台上拔节生长。

  数读

  ●截至2024年底,苏信两地100余家单位开展对接交流360余次。其中,“苏来”120余次、“信往”240余次。

  ●2024年以来,信阳通过实施“雁归来”工程,累计吸引21万余名信阳籍在外务工人士返乡就业创业,带动当地农村劳动力就业超万人。

  ●2022年5月至今,信阳累计招引签约苏州企业投资项目159个,合同总金额392亿元。

编辑:张龙(小)

推荐阅读

精彩评论
加载更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