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绝活图鉴丨守护生命“营养线”
写在前面:
妙手飞针、闪罐快手、会读心术……身怀这些绝技的不是传说中的武林高手,而是战斗在救死扶伤一线的护士,5月12日是“南丁格尔”们的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让我们一起走近“身怀绝技”的他们,来看看他们鲜为人知的“职业超能力”。
大河网讯 “我是郑州市七院心脏外科重症监护室护士长高杰,20年的重症护理职业生涯对我来说不仅仅是做好监护、执行医嘱、完成治疗,更是用专科技术和人文关怀去守护每一位危重患者。”高杰在接受大河网记者采访时说。
“一根管子也能救命”
心脏外科ICU收治的患者大多病情复杂,生命体征瞬息万变,用高杰的话来说:“我们的工作就像在钢丝上行走,既要精准操作,又要敏锐观察,还要给予患者和家属心理支持。所以,我常常用一句话形容护理工作——‘左手是技术,右手是温度,中间是生命’。”
高杰最引以为豪的一项技术是“超声引导下鼻肠管置入”,这项技术在患者病情危重、消化吸收困难的情况下,可以将鼻肠管从鼻腔置入胃,经幽门送至十二指肠或空肠,实现了从滋养到饲养的过程,避免胃潴留的发生以及误吸的风险。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终末期心衰实施心脏移植的患者。 心脏功能极差,呼吸机、ECMO辅助下等待心脏移植,常规留置胃管患者胃肠功能不吸收,增加反流和误吸的风险。我们团队决定为他放置鼻肠管;采用专科技术,结合手法调整,反复多次听诊、超声评估判断是否过幽门,最终一次性成功置管。这根‘营养生命线’让他安全度过了围术期,最终康复出院。患者家属后来专门送来锦旗,说:‘没想到一根管子也能救命!’那一刻,我深深感受到,ICU护士的每一个操作细节都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提及让她印象深刻的工作经历,高杰这样回答记者。
技术背后的苦练与实践
鼻肠管置入看似简单,但要做到“准、稳”,需要结合专科技术,每次操作后高杰都要认真思考如何改进,用于实践。高杰所在的ICU团队专门制定了计划,先模拟训练学习解剖,用带标记的模型练习手感,熟悉导管在消化道内的走向;然后进行超声辅助,学习超声影像识别,动态观察导管是否顺利通过幽门。
“最难忘的是刚开始练习时,我为了找到最佳进管角度,连续几个月下班后对着解剖图反复琢磨,学习超声、查阅文献。记得有一次,一位患者心脏术后因极度消瘦,严重胃潴留,常规方法无法置管,我结合超声和手法调整,最终成功,随着营养液逐步的建立,那一刻很有成就感。”
不仅是“喂饭的通道”,更是“生命的续航线”
很多人以为ICU的治疗就是监护、用药调整等,但营养支持是危重症患者的“隐形战场”。
据了解,对于心脏重症患者,术后监护过程中,尽早进行肠内营养建立非常重要,因严重心衰和胃肠功能消化吸收差,存在胃潴留,而鼻肠管能经过胃穿过幽门到十二指肠或空肠,直接提供小肠吸收的营养,完成从滋养到饲养的过程,改善营养,同时减少反流和误吸风险。
对于长期处于昏迷或机械通气的患者,早期肠内营养能维护肠道屏障功能,降低感染风险。
对于术后患者,精准的营养支持能加速康复,减少并发症。
可以说,这根管子不仅是“喂饭的通道”,更是“生命的续航线”。
护士的技能:无数细节的精准把控
“护士工作远没有看起来那么简单。”高杰说,“ICU的特殊工作性质,无家属陪护,有很多人对重症护理工作不理解,甚至存在一些误解,但其实ICU护士掌握了许多技能,他们需要守护在患者床旁,随时监测病情,发现病情变化第一时间采取救治,掌握呼吸机、CRRT(连续肾脏替代治疗)、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ECMO(体外膜肺氧合)等高精尖设备参数意义,还要会解读血气分析、精准血管活性药物剂量配置与调节,相当于‘半个医生’;也有人觉得‘护士的操作技术谁都能做’,但其实像鼻肠管置入、PICC(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这些技术,需要夯实的解剖基础知识、专科技术、影像学为基础,不是简单培训就能掌握的;更多的人觉得‘护士的工作是机械化的’,实际上,我们要根据患者病情动态调整方案。比如重症患者要控制输注速度、剂量,以及监护仪生命体征发生变化及时进行血管活性药物的动态调整,结合腹内压、肠鸣音以及患者消化吸收情况调整每小时营养液泵入剂量。”
“但这些不理解并不会影响我们对工作的态度。”高杰笑着说,“不过也确实希望更多人能认识到,护士不仅是医嘱的执行者,更是危重患者生命的守护者和决策参与者。我们的专科技术、敏锐的观察力和紧急处置能力,在关键时刻能够改变患者的结局。也希望大家能多关注ICU护理这类‘幕后英雄’,因为每一次成功的救治,背后都有无数个细节的精准把控。”(孙振恒/文 尧青/视频 张谷臻/海报)
编辑:何心悦 审核 :莫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