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 黄河安澜丨林则徐诗里的“安澜”,留在了开封黄河岸边
大河网讯 开封的历史,一定程度上是与黄河“相爱相杀”的黄河史。
“河决之害,莫大于开封。”黄河历史上五分之一的决口,发生在开封境内。
9月19日下午,“何以中国·黄河安澜”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风团来到开封市区北部的黄河岸边,了解开封的黄河往事和安澜新篇。
这里的黑岗口记事广场,讲述着过往的洪水祸患;林则徐治河广场,展现着古代的治河往事。
近年来,随着防洪工程体系、防洪预警监测体系的建立,黄河安全度汛有了保障,黄河长久安澜不再是梦想。
历史丨黄河五分之一决口发生在这里
开封的“城摞城”奇观,实则是黄河带来的血泪事实。
黑岗口记事广场上,一组“数字造型”雕塑,记录着历史上三次大决口的年份。
1636年,明崇祯九年六月,因河床太高,水流剧烈冲刷,黄河在黑岗口溃堤……居民流离失所;
1644年,明崇祯十五年九月,黄河在朱家寨、马家口相继决口……开封全城被淹,水深数丈,死亡30多万人;
1761年,清乾隆二十六年七月,黑岗口4天涨水2.34米,黑岗口21堡等地17处决口,河南、山东、安徽24州县被淹。
黄河在此裂开口子,给开封市区人民带来无尽灾难。但黄河对开封的破坏不仅局限在市区段,在其他河段,历史上也常发生决口。
开封段黄河。
黄河开封段,是黄河下游段,河道宽、浅、散、乱,河势游荡多变,是典型的地上悬河与“豆腐腰”河段。
根据史料记载和公开数据,从先秦时期的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的2540年间,黄河决口多达1590次。其中,在开封决口338次,较大改道26次。
开封境内黄河决口次数,占到了黄河全部决口的五分之一还多,是黄河下游其它堤防平均决口的30倍。
因此,《行金水患》得出结论:“河决之害,莫大于开封。”
如今,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黑岗口险工,历经无数次抢险整修、加高改建,已经成为守护黄河安澜的重要屏障。
但是,黑岗口记事广场上,“数字造型”背后的开封黄河淤积层模型,仍在直观呈现着开封城摞城奇观的惨痛成因。
开封城曾15次被洪水围困,4次遭受灭顶之灾,6座城市先后埋没在地下……
“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黄河在这里的每一次变迁,都关系着这座城市的兴衰。
往事丨林则徐留下了“林公堤”
黑岗口记事广场上,一块石碑巍然挺立。
石碑背对滔滔黄河水,正面是两个丹书大字:安澜。
“安澜”二字,出自《题王竹屿都转黄河归棹图》一诗。
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秋,林则徐出任湖北布政使,在京城重逢好友两淮盐运使王凤生。
林则徐赋诗一首,表达对王凤生治河功绩的赞赏,其中“河朔黄流长,安澜岁历四”,“安澜”二字寄托了林则徐对黄河长治久安的愿望。
11年后,道光二十年(1841年)夏,黄河流域遭遇持续暴雨,在开封张湾决口,导致河南、安徽两省5府23州县被淹。开封城内水深3~4米,城外一片汪洋。
在这样的背景下,在遣戍伊犁途中的林则徐接到了命令,前往开封协助堵塞张湾决口。
林则徐治河广场林则徐塑像。
次年二月,堵口成功。在这期间,林则徐率众修筑了8756米的黄河大堤。《清史稿·河渠志》记载:“林则徐治河,筑月堤以固缕堤,防漫溢之患。”
同时,在林则徐主持下,当时还修筑了柳园口险工39坝至41坝,在坝下堵口合龙,从而解除了河南和安徽5府23个州县800里泛区人民的疾苦。
为纪念林则徐治黄功绩,开封人民将这段大堤命名为“林公堤”。2025年,“林公堤”被黄委会列为黄河水利遗产。
如今,这段“林公堤”仍是黄河下游黄河堤防的重要组成部分,继续守护开封黄河的安澜。
在林则徐治河广场上,如今矗立着一座高8.756米的林则徐雕像。这个高度,呼应着林则徐修建的8756米黄河大堤的长度。
治理丨防洪体系确保黄河安澜
黑岗口黄河河势观景台,每天吸引着不少游客前来看河。
在这里,能感受到地上悬河的震撼,能观赏到九曲黄河摆荡的壮阔身姿。
生态廊道、文化广场、普法长廊,在黄河岸边铺开,讲述着开封这座城市的千年往事。
黄河安澜的背后,是黄河治理水平的提高。
黄河开封河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近年来,他们持续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坚持零缺陷管理理念。目前,“十四五”防洪工程16处建设项目全部完工,且全部通过投入使用验收,并移交运行管理单位。
同时,河务部门夯实度汛关键要素,完成132道坝的根石探测、14处水毁修复和临时度汛处置项目。
当地组建防汛抢险专业队伍5支,储备石料22万立方米,参加“使命—2025开封防汛应急综合演练”。
根据介绍,开封市充分利用“人防+技防”手段,做好工程巡查防守,科学处置8处工程47道坝险情93次,确保工程安全和滩区安全。
开封黄河岸边的黑岗口。
值得注意的是,开封市发挥防洪工程和治黄场所的载体功能和引领作用,以堤防建设、精品工程、生态廊道建设为重点打造轴向贯通的黄河工程与文化融合示范带。
18处防洪工程与文化融合点入选黄委十大主题线路,东坝头、黑岗口入选河南省文化旅游“黄河廊道·畅游之旅”精品线路。
如今,从黑岗口提灌站中流出的黄河水,正源源不断浇灌着脚下这片名为水稻乡的土地。
曾经的害河,如今成了利河。“百里不见炊烟起”的惨状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刘瑞朝 张家祺/文 刘晓明 魏凯/视频)
编辑:陈静 审核 :王世洋